前天,有一篇名为《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起来。
还在读大三的我没去过北京,自然不理解北漂一族的辛苦。但那种焦虑不安的生活状态却似曾相识。
一个呆若木鸡的大学生蹲坐在某大学的一个角落。或言之挣扎、或言之迷茫、或言之假装。
A同学是我们公认学渣。思修课拿高数课本,高数课拿外语课本,外语课拿计算机课本,计算机课是她追剧的时间。
上什么课,带什么书,对于他来说并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打开放在桌子上假装在上课罢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兴致勃勃的参加了学生会,踌躇满志进入组织,试想结交朋友,拓展素质。
一年的时间下来,认识了一些人却没一个能称得上朋友,除了打杂跑腿似乎也没提升什么素质。
在部门的聚餐上面,我举起酒杯,感谢让我加入这个大家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朋友。明眼人都知道,就是假装的感谢嘛。
一年过去了,我的能力得到锻炼了吗?我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吗?我的朋友圈子扩大了吗?
图书馆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总有位置上摆着一本书,然后是一个人拿手机,不时的露出开心或是不开心的表情。
再加上一个我在图书馆读书的自拍,发到朋友圈,违心的写了一句“努力读书从今天开始”。然后等着别人的点赞,似乎集够20个赞就可以不挂科一样,刷新着朋友圈。
似乎从小到达我们都习惯了假装。中学的时候,听见爸妈回家的脚步,就匆忙地把课本打开,习题铺开,假装认真地学习。
上大学之后,在课桌底下打着王者荣耀,却趁着复活的几十秒,抬头看一眼老师,假装认真听课。
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理想的工作机会,写简历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姓名和生日,其他只能瞎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