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诗海拾贝诗歌》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2018-03-03 12:51:27  阅读 109 次 评论 0 条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1)、按音律分:(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涵盖;发展轨迹)(2)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1、阅读诗歌,我能把握诗歌大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是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习惯。学习过程笔记栏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有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质疑。三、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2、自学。四、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3、请谈谈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的意思。

  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2、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3、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重点体会“喜”字有关知识介绍A、《春夜喜雨》的作者是杜甫作品:你还知道杜甫写的其他诗篇吗?“诗圣”:历代的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的典范,尊称他为“诗圣”。B、被称为“诗仙”的是谁?李白写了哪些诗?C、诗魔:诗人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所以人称“诗魔”。D、诗鬼:唐代多才而短命的诗人李贺”有“诗鬼”之称。E、拓展:唐代的诗人特别多。除李白、杜甫、白居易、李

  贺王维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外,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诗人?诗人多,他们的诗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教材分析(地位、作用)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诗歌的感性认识,在诗歌欣赏和童诗写作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阅读古诗,可以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古诗语言凝炼,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了解诗意,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一点有关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1.知识维度:70%的学生通过预习,运用查字典和看注释的方法,已经自主掌握“薇”、“矣”“霏”等读音,以及“依依”、“发生”、“思”、“潜”等词义,应该说生疏的文言字词在课前已基本得到落实。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特点、表现手法和分类还不十分了然。学生质疑、分析2.技能维度:六年级的学生已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80%的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反复诵读加揣摩,联系上下文,参看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等,能够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自读自悟。3.素质维度:大约70%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和听讲发言记笔记习惯,具备本学年段要求的较高的语文素养,可以说,班内全体学生都非常愿意学习这两篇古诗,探求诗歌的内容情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分层、2.了解古诗的特点。行为动词)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3.感受诗歌的魅力。

  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特点。1.教学手段:(1)文字教材(2)多媒体教学策略

  2.教学方法:(1)自学指导法(2)启发点拨法(3)材料补充法教师:课件

  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等许多伟大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拾起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珍宝。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齐读,教师指导字音与停顿。2.学生自由读古诗,标出不

  三、引导自学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问题。2.自学。3.小组交流。

  1.谈自读收获。2.讲解诗句。(1)《诗经·采薇》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周宣王(公元前827至公元前782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827年宣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的情况。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写出柳条随风飘动,“雨雪霏霏”描绘雪花飘舞,都十分传神。这种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2)《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成都所作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传诵。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春雨的夜景,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一、二两句,“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五、六两句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全诗描写细膩、动人。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这首诗后有简短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欣赏这首名作。3.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五、情境感悟1.想象诗句描述的情景。2.教师点拨。3.练习朗读。4.齐读。5.背诵。

  完成:“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诗歌(长的诗可以只填诗的题目和作者)作业设计推荐理由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2、了解古诗的特点。3、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重难)复习回顾1、自由朗读“诗海拾贝”中的六首诗歌。2、交流这六首诗歌的特点。3、分组展示搜集的诗歌。4、分组朗读这些诗歌,讨论:除按内容分类之外,还可以按那些方面分类?整理分类1、组内分类整理。是个分类表,整理人:

  1、交流,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准备组内汇报、展示。2、班内交流展示。3、补充资料。将搜集好的诗歌张贴,供同学们阅读,为欣赏诗歌做准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活页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激情导入的感情。2、了解古诗的特点。3、阅读“诗海拾贝”中的六首诗歌,了解中国诗歌从古到今的变化。(重难)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六首诗歌1、分组朗读这6首诗歌。2、交流:这6首诗歌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3、汇报明确:吟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回顾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1、什么是古代诗歌?(1)按音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2)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2、什么是现代诗?(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确定搜集的方式1、小组讨论。2、交流汇报:阅读报刊、采访、上网等形式。3、形成书面材料。分组比赛读,读出作者的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活页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重难)2、了解古诗的特点。3、学习《诗经采薇》《春夜喜雨》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齐读,教师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标出不懂的地方。引导自学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问题。2、自学。3、小组交流。1、谈自读收获。2、讲解诗句。3、谈谈诗的大体意思。背诵《春夜喜雨》1、想象诗句描述的情境。2、练习朗诵。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活页作业

  小组交流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每一个小问题都要先组织好语言,准备发言。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重难)2、了解古诗的特点。3、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查字典读准字音。2、比赛读。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汇报朗读、教师评价,教师引导读出节奏来。感悟诗情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诗歌大意,教师引导:(1)让学生了解诗词曲。(2)解释难词。3、讨论交流词曲大意。4、感情朗读诗歌。欣赏意境1、默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歌的异同。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背诵这两首词曲。分组比赛读,读出作者的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活页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重难)2、了解古诗的特点。3、学习《太阳的话》《白桦》初读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查字典读准字音。2、比赛读。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交流:这两首诗与前面的四首诗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品读感悟诗情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想:你想象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同桌交流。3、班上交流,教师点拨:(1)《太阳的话》中,诗人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对光明、对阳光普照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体会区别1、默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歌的异同。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都与自然景物有关。背诵这两首诗歌。分组比赛读,读出作者的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活页作业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确是不刊之论。

  四是要有情趣,有生趣,有意思,幽默、风趣,使人看了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能味同Il爵蜡,枯燥、生涩,面目可憎。

  ,乾隆状元、诗人书画家石韫玉(1756-1837)联云:.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此联意为:精神充实,文章方显老到;学问高深,意气方能平和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联。

  夏天将要过去,衣服已被夏日里的花香浸润,秋天将要到来,簟子的颜色也越来越光鲜。旁边有一支花斜斜的靠过来,枕着石头躺着吟诵《蕊珠篇》。路上都是泥泞,不是个游玩的日子,天气阴沉正好睡眠。能来一起睡觉吗,听着雨声慢慢入眠。

  雨势断来风色定。秋水静,仙男彩女临鸾镜。妾有华容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注释】: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七律《池上竹下作》作于洛阳。这两句是说,水性淡薄,它是我的好朋友,翠竹虚心,它是我的好老师。是时,诗人杭州刺史任满,返归洛阳,求分司东都,过淡泊宁静的生活,这两句诗即反映了这种心情。表达出诗人欲跳出官场是非之地,远嫌避祸,求得自身的安全。蕴藉深沉,耐人寻味。

  《念昔游三首(其一)》对着萧条的秋山,冒着潇潇的春雨,足迹遍及江南各个寺院,诗人触景生情,到处游走吟唱。“秋”、“春”点出不管时间是何时,“江南寺寺楼”说明不管空间是何地,诗人都曾登临而吟咏。

  诗人看似非常潇洒自由,生活充满闲情逸致。然而从对江南寺寺楼的“倚遍”,我们看到了诗人依楼沉思时神情的凝重,感到作者有一种无法排遣的苦闷、孤独和惆怅。“倚”说明了一切,他不是在游山逛水,而是在寻找解脱。如果换作“登”、“游”、“踏”,意蕴则大不相同。

  附诗作原文: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③“去无”句:意思是我自己的升沉进退,全由命运安排,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留恋,反映苏轼因攻击新法被贬后的消极情绪。

  ④“退之”两句:韩愈在《送僧澄观》诗中说,僧伽塔经澄观重建。有三百尺之高,到公元982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及984年(雍熙元年)均有增修。

  ⑤“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俗士,是作者自指。丹梯:指塔中的梯子。[1]?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旧历三月,作者奉命移知湖州,这首诗是过泗州时所作。此诗认为在同一时空里,人们的愿望不同,造物主不可能全都满足。全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1]?

  看着外面阳光明媚的天气,春天已经来了,清风带着屋外的市集的声音打破了屋里的清净。

  正在学习的妻子向我询问我一些生疏字,我的儿子正在给我的杯中倒酒,我就这么慢慢的品酒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劲海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这是行者岳州(岳阳)任职时的绝唱,至今这豪情还留存于岳阳城西门的岳阳楼上。

  一杯清茶一缕烟,笑看世道沧桑人间冷暖。我自吟风咏月解颐破典,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些可以说是曾国藩这个湖南男人的绝妙画像。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2韩愈 李花二首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常常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将休。”(《游斜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至,气力不及衰。”(《还旧居》)“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饮酒》其三)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饮酒》其十五)“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杂诗》其七)“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抚已有深怀,屡运增慨然。”(《岁暮和张常侍》)自然按照规律运行变化,人生亦复如此[4]。因而,他认为人也应该委身自然,随自然的变化运转,将个体与天地融为一体,与自然同节律——这实际上就是返回内在自然,是“纵浪大化”的深层涵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能够以非常平静的心情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和《自祭文》。

  (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3)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2]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

  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

  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的

  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

  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讨东征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18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有一次,苏东坡的朋友张鹗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挥笔写了四味药:

  佛家把人生看成是”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的”六如”,苏轼却一直追求着”六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然后说自己心事很多,“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想什么呢?“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③休休:指算了吧。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

  这首词是辛弃疾谪居鹅湖时受尽权奸排斥,病初愈后抒情寄意之作。上阕写鹅湖自然风光,如老人历尽沧桑后的恬静平淡。下阕开头感情陡转,对朝廷一再强加的无端迫害,感到惊异与悲愤。但随后词人又在大自然中找到解脱。最后两句,倾吐出老弱多病的切肤之憾。

  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的作品,由题目可知: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曾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过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枕簟”句写气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书咄咄”句用殷浩事。《晋书·殷浩传》载殷浩热中富贵,罢官后终日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意为“哎哎,这真是怪事!”)。“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轻淡名利,隐居中条山,他作的《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按司空图的解释,“休”字有二义,一为闲退,一为安适。“休休”即闲适之意。)“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这三句连起来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前一句作反问语,表示不以殷浩为然;后二句作语,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士了,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愤更感强烈。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艺概·词曲概),是一种更为精湛的艺术。[3]

  63岁时,陆游偶过沈园,触景生情,题二绝句诗云: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泌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时。”这是一组诗,上面八句诗分别为两首,题目都是《沈园》。 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6

  的诗:“得福常廉祸自轻,坦然无愧亦无惊。平生秘诀今相付,只向君心可处行。”

  人生在世如云耳,云去云来云本无。生怕易来不易去,恶风拦阻在中途。自号称随园。

  是杰出的大哲学家,所以他的感慨,不仅涉及到历史兴亡、个人身世,而且还有哲理的探求。:

  译文:人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在安详中气概才会像晴空白云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人在淡泊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冲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大凡要想现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没有比这种方式更好的了。

  7、望夫台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昔昔盐:隋、唐乐府题名。明代杨慎认为就是梁代乐府《夜夜曲》。昔昔:夜夜。盐:即艳,曲的别名。

  秦氏女:指罗敷。汉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里是用来表示思妇的美好。

  窦家妻:指窦滔妻苏蕙。窦滔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被谪戍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寄赠。这里是用来表示思妇的相思。

  荡子:在外乡漫游的人,即游子。这两句说:游子已去关山之外,思妇则在风月之夜独守空闺。

  随镜隐:是说镜子因为不用而藏在匣中;这句意思是:思妇无心打扮,用不着镜子。

  逐帷低:是说帷帐不上钩而长垂。这句意思是:思妇懒得整理房间,帷帐老是垂挂着。

  同夜鹊: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用来形容神魂不定。

  飞魂:唐朝赵氏用《昔昔盐》的每一句为题作诗,第十三首以本句为题,“飞魂”作“惊魂”。

  倦寝:睡觉倦怠,即睡不着。以上两句说。夜里睡不着,就象夜鹊见月惊起而神魂不定,也象晨鸡那样早起不睡。

  惜马蹄:爱惜马蹄,指不回来。用东汉苏伯玉妻《盘中诗》“何借马蹄归不数(多次)”意。这两句是埋怨丈夫久戍于外而不归。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四句写春末夏初景物,引出思妇。接着四句用旧事喻思妇守空闺。再用八句写思妇的悲苦情状,妙在用景物的衬托,把思妇的思念之切活画了出来。最后以问句作结,内心的埋怨之情表露无遗。这首诗同其他围怨诗一样,并无多少新意,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是当时传诵的名句。牖暗,梁空,蛛网悬挂,燕泥落下,在工整的对偶和确切、形象的语言运用中,把门庭冷落的情况以及思妇极端凄凉悲苦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传说在大业五年(609),薛道衡将要被处死时,隋炀帝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这样的诗句吗?”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这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人去楼空、好景不常这类景况。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所谓“无事以当贵”,就指人不要把公民利禄,荣辱,过失考虑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潇洒大度。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富贵更能使人终其天年。

  “早寝以当富”,指吃好穿好,财货从足,并非就能使你长寿。对老年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安步以当车”,指人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肢体不牢,而应多以步行来代替骑马乘车。多运动才可以强健体魄,通畅气血。

  “晚食以当肉”,意思是人应该用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代替对美食佳肴的贪加无厌。他进一步解释,饿不以后才进食。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如果饱了还要勉强吃,即使美味佳肴摆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实际上勉强不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长寿的重要性。这种养生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上联出自唐·皇甫冉《秋日东郊作》诗:“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又如《全辽金诗》和《逸老堂诗话》所收录他的另一首《读杜诗》中,他概括杜诗的美感特征为:

  首先,古人养生特别强调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无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

  其次,古人还强调要乐观豁达,寻访山水。彭祖有“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回乐意莫生嗔”的轻松;刘向有“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顿悟;相比之下,刘禹锡就略胜一筹,他“空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再者,古人养生尤其强调要淡于名利,保持平常心。罗隐在这方面的体会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知足常乐;“与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两满休”——顺其自然;“身后碑铭空自在,眼前傀儡为谁忙;黄金不是千年叶,红日能销两鬓霜”——莫为功名利禄所累。

  重阳时节,秋风送爽.站在新世纪的顶峰,回望五千年历史,风云人物历历在目;纵观九万里河山,鹤翔龟静栩栩如生.从秦始皇派徐富去海外觅仙方,到汉武帝令道士密宫练灵丹;从则天伍后千方保容颜,到慈熹佛爷百计养真气,帝王将相无不寻思长生不老,金城千载.而在民间,君不见寿比南山的对联贴在农家的堂屋,松鹤延年的壁画挂卧室;君不见南极仙翁拄杖行来,西村小儿爬峨眉去采灵芝.....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在交流诗歌之后在补充搜集,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资料的相互补充,既扩大了搜集面,又能够体现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02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