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身边的好党员】燃烧的生命——优秀员、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桂珍的感人事迹)
五月的槐花开满了段家湾村,最美的风景挂在树上,簇簇晶莹,朵朵如玉,淡淡清香盈溢山村。布谷鸟叫声中,人们埋头在地里忙活,听到找刘桂珍,直起身子,手卷喇叭回应,“打早就去学校了……”。
她是市县“优秀员”,是“一肩挑”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剜掉穷根,竭尽所能。
连续两天,追着刘桂珍,记者走进了她的世界,被她燃烧着的生命所感动。只有5个娃娃的学校,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夜幕下的山庄窝铺,留下她送药打针的匆匆脚步;在哗哗流淌的河边,有她带领乡亲们躬身播种的身影。
人生有如现场直播,能够做好一个角色已属不易,她却担负起四份责任。刘桂珍瘦小文弱,白发满鬓。岁月夸大了她的年龄,却丝毫掩不住骨子里透着的坚强坚定。是什么缘由,让一个农家妇女如此气场十足,充满人格魅力;是什么力量,让她不知疲倦,敢于担当;是什么精神,让她初心不改,扎根山村,挥洒出精彩人生。因为,她始终怀揣一颗为民服务、不求回报的赤诚之心,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在默默奉献中燃烧着生命。
青山数脉,峪河几抹。段家湾的林梁山下,洋槐树掩映着一条之字形卵石小径,树底养着鸡鸭,上面是三间破旧瓦舍。门头上搁着一串钥匙,刘桂珍顺手一摸,打开了锁。空荡荡的屋里尽是杂物,有三样东西扎眼。一是躺柜上放大的遗像;二是落满灰尘的老式电视;三是地上沾满新鲜泥土的脚踏播种机。刘桂珍幽幽地望着遗像,眼里有些湿润。今年3月11日,92岁的老父亲过世了,刘桂珍说:父亲走时就枕在我腿上,喘得厉害,我紧紧抱着他的头,什么也做不了。安葬老人时,来了60多人,有40多人是从外地赶回来的。那场面,那真情,让人感动。她说:我最伤心失落时,乡亲们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刘桂珍的血管里流淌着红色的基因,那是与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乡亲们患难与共建立起的血肉联系。她的父亲刘白小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老党员,战争年代,为八路军送过情报。后来,又担任了段家湾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人们忘不了他为改变村里一穷二白面貌创下的家业,更忘不了他身上的清风正气。他的两句口头禅是,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没有私心,事情才好办。老人的言行,从小的家教,深深地刻在刘桂珍的脑海里,成为她做人做事的信条。
38年前,正逢花季的刘桂珍高中毕业,她的心比鸟儿飞得更高,一心想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但父亲却不同意。因为段家湾村又小又偏,村里没有医生,村民们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把小病拖成大病。当时县里培训赤脚医生,给了段家湾村一个名额,父亲想让她去县里学医,回村当赤脚医生,解决小山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村里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去谁去!”
从此,她舍弃了心中理想,改变了人生轨迹。把自己的命运和山村连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和乡亲们的需求绑在一起,刘桂珍放弃高考,进城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半年后结业归来,问诊配药,扎针输液,还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针灸绝活。这么多年,她挎着背包,风里来雨里去,方圆十几里谁家有了病人,刘桂珍总是随叫随到,绝不耽搁。有一年的除夕夜,大雪纷飞,远在武强村的张忠虎家请她去输液,她不放心病人,守候了一晚上。
段家湾村村民郭治恭老汉告诉记者,桂珍看病从不收取诊疗费。村民用药,也是按进价收费。有些家庭困难的村民一时拿不出钱来,她就干脆给免了单。
“我们输液,都是她开药,我们买回来,她再给输。”村民们说,“她看病不仅不收钱,还经常免费把药送给乡亲们。”
离段家湾村3.5公里的王家会村,全村100多户村民。村里有个老村医,已经70多岁了,视力不好扎不了针。村民们有病都找刘桂珍,她总是随叫随到。80多岁的李狗小老人,因脑梗丧失语言能力,刘桂珍像亲闺女一样伺候照料。岁月荏苒,她已经在这个村无怨无悔地跑动了11年。
今年春节,王家会村的李银宝因为感冒合并其他病症,下不了床,刘桂珍连续给他输了七天液,却一分钱也不要。李银宝的儿媳心里过意不去,硬给她拿了一箱牛奶、一盒蛋糕,刘桂珍推脱不掉,一出门又悄悄地给她留在了家门口。
这些年给乡亲们免了多少诊疗费和药费,她从没记过账,也从没算过。她说:“从没想过要挣钱,还记那个账干什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段家湾村还十分贫穷。平川的教师都不愿意到这个穷地方来,一个个来了又去。眼看十几个小学生就要失学了,村委会给刘桂珍做工作,让她暂时为学生代课,等待新老师的到来。
为了孩子们,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她面对十几个天真的面孔时,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让他们再当“睁眼瞎”,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材。由于村子小学生少,段家湾小学一直是复式教学班。几个孩子坐在一个教室里,分成好几个年级。刘桂珍要教小学所有的课程,备各年级所有的课。因此,她几乎每天都要熬到深夜。白天上课也是教完这个年级再教那个年级,比单式班教学要付出更多的辛苦。
1996年,由于校舍需要修建,领导要求学校暂停上课。她便把自己的家里当作课堂,把所有能用的用具都用上,桌子、床、缝纫机板,还弄了一块简易黑板。就这样,坚持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新学期开始了,新校舍也盖起来了,可仍然没有正式老师来,她就一直以代课教师的身份,一干就是29年。
20多年里,她呕心沥血,把每一个娃娃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生活上热情关怀,教学上悉心传授。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毕业生合格率都达到了90%以上。
段家湾村的山上生长着各种野生中草药。有几年,村民们都上山挖草药,一年能挣5000多元钱。有人喊刘桂珍一块去,但她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断然拒绝了。可那时候,她当代课教师一个月才75元的工资,当乡村医生也没有什么补贴,当村干部也没有任何收入,家里生活全靠种地。
2006年,段家湾小学与邻村的王家会小学合并。刘桂珍又转到王家会小学任代课教师,至今已工作了11个年头,如今的学校只有5个学生,她依然按时准点讲学授课,风雨不辍。而她至今只有600多元的代课费。她教过的不少学生后来都升了初中、高中,有的还考上了大学。2006年小学毕业的杨媛现在正在中央财经大学就读。去年小学毕业的李喆喆升入初中后,成绩在全班38名学生中排名第一。
1996年,段家湾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谁接班又成了“难题”。村民们不是外出打工,就是不识字干不了。在众人的轮番推举下,刘桂珍又担起了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担子。
79岁的郭志亮老两口,放养着14头肉牛。老人家动情地说,俺们离不开桂珍。那年遭遇暴雨洪灾,她喊人把俺救出来。牛有个疫病,也全靠她上门灌药打针。为了帮助乡亲们,刘桂珍运用自己的医药知识,引导大伙上山挖药材、种药材,还开发出了独特的猪岑药苗。后来,又学习鲍家沟村种植起小树苗,河畔上的小油松绿色滚动,很多村民靠育苗脱了贫。这两年,赶上油松苗不好卖。村里每次有人来买她的树苗,她总是把机会先让给别人。村民邓润才告诉记者:“2015年,有人看上了四女(刘桂珍的小名)家的树苗,但她让我先卖。那次我一共卖了5000多元钱,而她家的树苗却一棵也没卖。”
2002年初,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新农合。刘桂珍挨家挨户做动员,有的村民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上,不愿交费,刘桂珍就拿自己的钱替他们垫付。2007年,村民陈智良得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钱。可他自己却没交过合作医疗费。正愁得没办法,刘桂珍给他打电话让他去办理报销手续。原来是刘桂珍垫钱代他办了手续,一下子帮他省了1万多元钱。
2012年段家湾村实施移民搬迁,不少群众不愿意。“我知道大家都在看我,只要我一搬,村民们就会跟着搬。”刘桂珍一咬牙,借了4万多元钱,花12万元在县城移民小区买了一套楼房,村里有12户村民也跟着她一块搬迁下山。但因为工作需要,刘桂珍至今仍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那房子已经盖了近40年,里外三间仅30多平方米,十分简陋。而城里买下的楼房却一空就是5年,刘桂珍没住过一天。她说:“现在村里还有10多户村民没搬迁,他们上学、看病都需要我,我咋能一走了之呢!”
在刘桂珍家的墙上,至今仍然留着洪水淹过的痕迹。2006年7月,一场大雨引发了山洪,很多老人被困在家里。这对依山而建的段家湾村来说,是最危险的事。刘桂珍冲出家门,挨家挨户指挥村民撤离。等其他村民都撤离后,刘桂珍才想起父亲和小女儿还在家里。回到家中,刘桂珍发现屋里的水已经快没过膝盖,父亲和小女儿都蜷缩在桌子上,平时很少流泪的刘桂珍眼泪夺眶而出。但她说:“只有让大家先撤离,才能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才配得上员这个称号。”
如今,刘桂珍的大女儿已经医学大专毕业,考取了医师资格证书,现在在外地一家医院打工。刘桂珍说,等女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后,就动员她回来在县城的移民小区开一家门诊部,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鸡年里刘桂珍经历了两件大事。老父亲刚刚离开人世,18岁的二女儿杨兴宇又赶上了高考,她心里常犯嘀咕。但这个小家的事不能耽搁了大家的事,一投入到工作中,她就像那台骑了多年的电动摩托车一样,只能使劲儿往前跑,娃娃们的事不能耽搁,老弱病人的事误不起,脱贫攻坚更不能掉了队。
离开段家湾村时,记者又嗅到淡淡的槐花香味,回头望去,像一捧捧燃烧着的白色火焰。扎根泥土才那么枝繁叶茂,细碎绚烂才那么历久芬芳。
(原标题:【我们身边的好党员】燃烧的生命——优秀员、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桂珍的感人事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