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名人名言多也需要打打假(组图

2018-03-05 02:54:50  阅读 123 次 评论 0 条

  一年一度的3·15来临,除了消费上的打假,文化圈也挺需要打打假,尤其是“假话”满天飞的名人名言。春节前,一篇“署名”为资中筠的文章《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公开抨击中国教育制度,在网上流传。随后,作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的资中筠便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辟谣,声明网传文章纯属冒名。不仅资中筠是受害者,白岩松、韩寒、莫言、李开复甚至已经离我们而去的莎士比亚、胡适都曾莫名躺枪。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除了资中筠,一众名人都曾深受“假名人名言”之苦,李开复、冯小刚、宋丹丹、王朔均成为了语录“制造者”。甚至有网友戏称,白岩松、张泉灵、崔永元、柴静是“四大鸡汤盆”,把励志的心灵鸡汤式警句倒在他们的“盆”里,立刻传遍千里。

  先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新书发布会时,白岩松曾公开谈论“假名言”的问题。他说,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就所谓的“白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大多不是出自他本人。例如,“有时候,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得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对于这句话,白岩松明确表示:“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还有一些言论被他“鉴定”为“去掉前言后语、被曲解的语录”。比如,“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讲真话比较容易……可我们正好相反,讲假话很容易。”白岩松坦言:“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但肯定没说过以上这番线岁诞辰,一篇名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600字小文悄然走红网络,但文句过半是网友仿造。还有署名莫言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诗歌也曾在网上大火,看看这文字:“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简直文艺肉麻得要命。话说,莫言得诺奖之前,这不是“余秋雨”的作品吗?

  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假名言”连一些先人也不放过,从柏拉图到尼采,从孔子到张爱玲……古今中外,一应俱全。比如,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胡适打牌日记》,文字呈现出一个风趣幽默、有血有肉的胡适,然而这看似极真的日记却来自网友的调侃。还有莎士比亚的一句“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话说,摄氏度的概念不是到18世纪才提出的吗?而我们的莎翁早于1616年就去世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网上流传的“伪名言”大多是心灵鸡汤和社会批评类文字。一方面是心灵鸡汤太有市场。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心灵鸡汤”类文章在社交媒体特别受欢迎,50个最热门公众号中有19个是情感类账号。而社会批评类的“名人名言”则是因为这类言论一般切中当下社会弊端,人们看到后觉得言之有理,顺手转发分享,至于是不是名人说的也不在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说:“这类鸡汤很多都出自段子手,他们通过微博、微信分发出去,博取点击量和粉丝量,吸引大家对产品、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的。”因此,甚者,为了扩大影响力,就仰仗权威端出“伪名人鸡汤”。

  对于“名言”烦恼,名人们曾想尽各种办法打假。除了微博辟谣外,白岩松去年的新书《白说》封面就写道“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余秋雨则在新书发布会时,提前摘抄了一些假名言,一 一辟谣。不过,由于新媒体举证维权困难,名人们也只能一笑了之。梁文道就曾回忆:“我有个绰号叫‘腰封小王子’,就是常常在书的腰封上被列名,成为推荐人。但有时候,一本书我完全什么都不了解不知情,就被写成‘梁文道倾情推荐’。终于有一回,我忍不住,按照书上的电话找到出版社编辑。那个编辑非常镇定轻松地回答说:‘梁先生我们很尊重你,但是您真的以为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吗?“那个编辑说了那样的话,我当时就呆住了,人家说得对,我也没办法,只好说:那很抱歉,打扰了。”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既然眼下打假困难,读者自己也应该有独立思想,学会辨别李逵和李鬼,“方法很简单,在搜索时加入日期范围过滤器,看看事发前后网上是否出现过类似的语句,有时加上‘伪造’‘谣言’等关键词,也能助一臂之力。不仅是名言,你会发现许多网上流传甚广的常识、新闻都要打一个问号,食物相克、吃一包泡面需肝脏解毒32天、仙人掌能吸辐射、健康身体的指甲必须有‘小太阳’,都没有科学依据。”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05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