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季【青春课堂】从阅读中收获在阅读中成长——《目送》阅读交流活动课

2017-12-14 00:22:57  阅读 105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第1270季【青春课堂】从阅读中收获,在阅读中成长——《目送》阅读交流活动课

  卷首语:整本书阅读该如何推进?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都遇到的困惑。我们且看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称天性“爱折腾”的陆艳老师设计的一节彰显语文素养的阅读汇报课。这节课耗时一个多月,展示却只用了45分钟。但我们能在这万字实录中充分感受到陆艳老师的慧心: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综合提升。本期青春课堂在高考之际为大家奉上整本书阅读推进的饕餮盛宴——陆艳老师的完美一课

  《目送》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龙应台记录自己生活点滴和人生思考的一本散文集,共74篇,分为三辑

  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真挚的文字记录了: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悲啼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可是可爱的孩子们,一个多月的阅读活动结束后,你们又会觉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董卿说:朗读,是一种习惯,也是对于生命进行升华,以文学的汁液浸透生命的深度。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下面有请我们的朗读者,用他们的声音来演绎《目送》中最动人的篇章。

  推荐理由:从曾经的热闹喧哗,回归到如今的朴素平静。从曾经的健康潇洒,到如今缠绵病榻,随时在死亡线上挣扎。这是才子沈君山的人生。繁华落尽之后,剩下的是寂寞,也只留得下孤独,但是这些事,这些关,这些路都得靠自己,谨以此篇送给容易放弃的同学。现在,让我们走进《目送》,走进《山路》。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人生之书,让我们视野开阔,阅尽世态炎凉;这是一部生死笔记,让我们读着不禁潸然泪下。我们选择这一段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它语言优美,含义深刻,通俗易懂,但却不乏力量之美。仅此篇送给那些在外拼搏的年轻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推荐理由:相信,是真诚的、勇敢的体现,是古代立足的根本;不相信,是怯懦、虚伪的面具,却是现代社会的安身的通行证。小时的相信,长大后会渐渐变得不相信,戏剧般的人生,总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迂回徘徊。什么能够永远相信?什么又能够永远不相信?一切皆遵循自己的内心吧遵循!谨以此片段赠给迷茫着的你们。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证实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比如李叔同最后圆寂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于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推荐理由:这一段将兄弟比作雨树,通过对雨树的描写,写出了兄弟之间珍贵的感情,虽不会像爱人般常相厮磨,不会像好友般亲密无间,不会像夫妻般相濡以沫,长大后的我们各自成家,有的可能相隔万里,但我们却有最深的血缘关系,我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回忆,因为我们是兄弟。谨以此片段送给我们可爱的兄弟姐妹。

  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推荐理由:“女儿”,这是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最深情地呼唤。然而,这个称呼自龙应台的母亲口中说出,就再也寻不到那种爱了。“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这个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那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总是使我不知所措,可龙应台却依旧不厌其烦的一一回答,他依旧贪恋着那一声声含糊不清的“女儿”。我将《雨儿》的这段话送给世间千千万万的子女们,希望他们能对自己的母亲再多一点爱。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 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推荐理由:这一段话采用了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并且准确细腻地刻画出了作为“母亲”的无微不至与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其中语句看似啰嗦重复,但其实处处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可以说,越啰嗦,爱越多。这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呢?谨以此朗诵,献给那些正在误解着父母的我们。

  她说:“我也不是在说,你应该每天吃鱼,因为鱼吃太多了也不好,很多鱼可能含汞。”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叙事原汁原味,感情充沛自然,写景细腻雅致,感悟言简意深。龙应台在这本书的《花树》这篇文章里提到了爱默生的话:“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实在,不矫饰,不虚伪。”爱默生的这句话影响了她一辈子。她的文字“豪华落尽见真淳”,闪烁着自然而迷人的光泽,总是如此的动人。而在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这些吸引人的文字经过你的再加工,又有别样的味道。开学初老师对于《目送》做阅读指导时要求大家着重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哲理情思”三个板块进行积累。在去年的学习中,我们把写景类的赏析总结成

  其实这也可以是我们对于各类阅读文本语言的赏析点。下面我们就有请各个小组代表分版块来交流他们的阅读品析和积累。请拿出你们的活页积累本。

  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片云朵,看着这朵云,从山那边弥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过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P27《寂寞》

  点评:形容词写出了这朵云的特点,动词的变化又写出云的无形又充满变幻。作者把这朵云拟人化,仿佛这些云都在他身边。(词有力)

  你看那流动的河,静默却显然隐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你看那沙滩上晒太阳的灰色的水牛,你看孩子们从山坡上奔下来,你看芦苇在白头上刷出一丝一丝的金线。你看漩涡的条纹,一条一条的数着。

  点评:连用了四个你看构成排比句,写出了环境之优美,也连用了四个动词突现事物的特点。(词有力、修辞妙)

  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P161《四千三百年》

  点评:一系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足以看出这个城市的古老,历尽风霜雨雪,而且遭受过残酷的战争。“柚子”这一景象,还有“日影西斜”表现出的是一幅初秋黄昏之景。残破,悲伤,凄凉,落寞,在字里行间中体现。这一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悲伤。(词有力、句有变、特点显)

  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点评:第一大段是一段场面描写,从宏观的角度刻画了议事大厅里担任各种职务的人们。用犀利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到了各类人的神态姿势。用场面的喧闹,杂乱无章,来侧面衬托出自己的沉默和寂寞。

  第二小段是以几个比喻句组成的段落。将议事大厅比作风暴,将寂寞的感觉比作沙尘暴的漫天黑尘,将它流动的速度比作鬼魅,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体会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寂寞,一种心灵深处的寂寞。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回家

  点评:时光是一条河里的水,湍急着向前冲,但许多事、物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轮回上演的。时间无情,落花有意,珍惜时间等于珍爱生命。

  可是我感觉丝丝的不安。毕竟文明与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拉就断。——普通人

  点评:在繁忙而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脾气都是暴躁的,很多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控制不住对利益的欲望,由此,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从文明跨向野蛮,只需一步,但想从野蛮跨向文明,却需要很久。所以,我们要学习古代先哲的名言:三思而后行。一句家喻户晓却很难做到的话。

  她的眼睛,有点忧郁,有点寂寞,可是带着淡淡的矜持,黄昏迟迟的阳光,照着她灰白的头发。 —— 《火警》

  她的眼睛还是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轻时的锋芒。

  你突然回头去看母亲,她的头发枯黄,像一撮冬天的干草,横七竖八顶在头上。眼里带着病态的焦虑——她,倒是直勾勾地注视着她,强烈、燃烧、带点发狂似的注视着他。——《眼睛》

  点评:三段文字都是有关眼睛的描写,第一个写出了母亲眼睛里的孤寂。第二个写出了眼睛的明亮。第三个是眼睛里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在写法上,第一个和地阿尔个都用上了环境描写来助力,第三个是加入了外貌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很小一块绿地,被四边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的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捧青翠。

  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把四十四户人家像四十四个货柜一样一层一层堆叠成大楼,每一个货柜门都是关闭的,就形成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

  一朵硕大的木棉花,直直坠下,打在头上。抬头一看,鲜红的木棉花,一朵一朵像歌剧里的蝴蝶夫人,盛装坐在苍老的枝头,矜持,艳美,一言不发。

  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扣一环。

  她手背上的皮,抓起来一大把,是一层极薄的人皮,满是皱纹,像蛇蜕掉置弃的干皮。

  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像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两个账户,都无法得知最终的累积或剩余总数,两本存折,记载的数字每天都在变动,像高高悬在机场大厅的电动飞机时刻表,数字不停翻滚。

  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房子静悄悄的,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黄昏的光影透过纱门薄薄洒在木质地板上,客厅的灯没开,室内显得昏暗,如此的安静,你竟然听见墙上电钟行走的声音。

  他坐在那片黄昏的阴影里,一言不发,先递过来汽车钥匙,然后把行车执照放在茶几上,你的面前。

  你走出门的时候,长长舒了口气,对自己有一种满意,好像刚刚让一个骁勇善战又无恶不作的游击队头子和平缴了械。

  “礼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开同学会?”他突然在后面大声对你说,隔着正在徐徐关上的铁门。铁门“哐当”一声关上,你想他可能没听见你“没时间”的回答。

  导语:《目送》里阅尽人生沧桑悲喜,历经世事变迁更替,年过中旬的龙应台对生命依旧保持的那份真诚,在她淡雅清素的笔调中一点一点显露,又一次次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片柔软。目送,其实就是一种真情的注释,对人,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怀。我想这里的情意打动了很多人。

  在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这样。以前,在我们看动画片看那些人会变身,会魔法的时候,一直相信自己也可以,自己也可以变身,去各地打败妖怪,拯救世界。但现在,我们长大了,再看那些动画片时,便不会再相信那时你所相信的了,甚至会觉得那时的自己很搞笑。后来,当我们上小学了,开始识字了,开始看一些童书时,我们相信所有的结局都是美好的,因为公主总会跟王子在一起,后来,当我们接触到名著,历史,事实甚至影视片等一些事或物的时候,我们便不再相信结局都是美好的,因为公主最后未必跟王子在一起……虽然有些事或物我们以前相信,但现在不相信了,但还有些事,我们还是相信的。比如,我们相信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我们相信,只有现在努力了,今后才会更加幸福;我们相信,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也有些是我们以前不相信的,比如,以前不相信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现在相信了;以前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相信了……还有的是以前不相信的现在也不相信……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战争比书本中描绘的还要恐怖。战争,是一种极难治疗的“癌症”,即使治疗成功,也会有极其恐怖的后遗症。你能想象吗?而为什么人们不能杜绝这种“癌症”呢?因为人类那永无止境的欲望,一旦拥有了权力,有人便会被欲望所吞噬,从而进行抢夺。一个统治者的欲望,是能杀死千千万万的无辜生灵。举个例子,希特勒,以清除犹太人为借口,向欧洲侵略,那场战争,真叫一个“惨”字。战争除了在进行时悲惨,战争在结束后同样在伤害人。一枚地雷,制造起来,没有多难。可是一枚小小地雷,就如同难以去除的污垢一样,仍然在伤害着地球母亲的皮肤。可无论地雷再怎么讨人厌,毕竟,它是由人类制造出来的呀!各个国家,为了进步,进行核试验,我不明白,核弹除了让人类自相残杀外,还有什么用呢?是,人们有很多理由来证明它是有用的,是推动时代的。但归根到底,它也是为了使国家在战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因此我们每天用眼睛看到的,要用脑子去思考,用心去体会。如果每个人在处理事情,都用脑,用心,世界会更美好。

  “······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我缓缓的读着这句话并合上了书。

  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心中只是止不住的想:如果我是那位国三学生,我也会像他那样因不堪重负而亲手了结掉自己的生命吗?

  不,不会----至少会少一些可能性。这也是我该庆幸的,我时刻被人们关怀着。我坚信不会有那天离开家时家人不会说“路上小心”或“今天冷,多穿些”;也肯定在学校里不会被别人有意地孤立。

  当然,他们也并不会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痛苦、挫折、失败,不管是在家庭教育或学校课本中。

  文章的最后一段,结尾有力,一句哲理收束全文。“如果科学家把一滴眼泪里所有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固然,作者不会再为画家村的《星夜》感动。他们只是一味地去模仿,制作复制品,他们的确将《星夜》画得完美,但却不知凡·高画这幅画的真实意义所在,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知凡·高画这幅画时所赋予的情感,他们并不知道!

  小学六年级,怕写作文,因此经常抄网上的作文。一篇关于“暖流”的作文,已经重复被我用过多次。每次上考场,都会死皮赖脸地将它套上,一次又一次,看似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得到了赞赏,但,只有我深知,这不是我的原创作品,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复制品而已,就像画家村的那些人们一样。可我无论怎样都不会知道当时写那篇作文的作者的真实情感。

  我的作文虽然不是让人留下眼泪,但本质是和那些“画家”们一样的。就像,你永远都流不下跟别人一样感情的眼泪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眼泪,这眼泪,恰好使得我们与别人不同。别再去做一个复制品了!我们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书中,有太多暗藏情感的语句,字字真切。它们或是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亦或是一段母子或母女之间想方设法的沟通与理解。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描写金门的两章。那是在厦门海外几公里的一个岛,它的窄街深巷、老屋古树朴拙而幽静,有几分武陵人家桃花源的情致。可作者却有点不敢去。因为在那里,曾经发动过无数次的战争,在那片土地里,埋了令人恐惧的地雷。有多少人,因为偶然的巧合不幸踩中而身亡。它们或许还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或许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或许它只是一个失落的灵魂,但在下一秒,都灰飞烟灭。最初埋下地雷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仇恨,但最终的结果,那些埋地雷的人,却承担不起了,因为太多无辜的生命,太多无谓的光阴,在埋下地雷以后,不断地消殒、消逝。最初的理由很简单,但最终的结果却太过于复杂。

  直到现在,那些悲伤的大地里,还埋着数以万计的“定时炸弹”。不只金门,在阿富汗、巴勒斯坦、安哥拉、苏丹、中亚……这些国家,依旧在那些被遗忘的时间中,继续那永无休止的战争,从最初到最终;从一个单纯的仇恨的理由,到漫天尘土飞扬,血水满城的战场;从一个蓄谋还不到一天的攻击,到来来往往,进进退退,长达十年,甚至数百年无休止的炮弹轰击的战争;这其中的对与错,这其中的怨恨纠纷,真的仅仅只是最初到最终的距离吗?有时候,时代太过于残酷,最初到最终,便是天涯。

  就像龙应台,在她人生中的前半段,她并不知道一个人的死亡对于一个爱他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就在她以为会这样平平淡淡过一世的时候,她的父亲离开了。从最初的无知,对生死的无畏,到现在的开始思考,开始反省,不就是一个最初到最终,一个从生到死,从被爱到某一天突然爱中断后开始追忆的过程吗?

  小结:感受是独特的,体悟是真切的,《目送》中的经典语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但是《目送》里的情意和语言,更值得我们在作文中运用。

  在回去的路上,但见满是狼藉、垃圾遍布的道路,草丛间也全是一个个孤独的被抛弃者。却没有人去捡起,我本想去捡,但看见如此狼狈的地面,再想想自己不是班委也不是团员,便不由得收手了。心却不由得抽搐了一下: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断。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去做呢?但又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张莉群《光阴的果实》

  7月3日,当王校长说:你们毕业了时,我才感觉到带了三年的兵终于要离开这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龙应台在《目送》里的情意: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师生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毕业时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礼堂的门口,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校门转弯的地方,而且,他们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送。——陆老师讲话稿

  小结:《目送》里传神摄人的写景、细致生动的写人,深刻鞭辟的写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仿用。

  教师简介:陆艳,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的一名有点爱折腾的语文老师,以君姐为偶像,把湿地当家园,喜欢湿地里那些花花草草们,努力向他们看齐,成为一名有点想法的小野花。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0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