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学堂、官办职业学校、名人府邸……古代贵圈儿的宝地长啥样儿?
什锦花园胡同长约600米,胡同东段曲折,自东向西联通东四北大街和大佛寺东街。就是这样一条不长的胡同,却蕴藏着诸多传奇故事。明代这里是享誉京师的花园,清代分割成众多王府。
到了民国,这里成为北洋军阀的行辕、京剧名角的公馆,还有不少商贾在此居住。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开设了不少学校,清末,这条胡同里既有清朝的八旗学堂,还诞生了第一所官办职业学校,这些元素使得什锦花园胡同充满不一样的特色。
适景园的主人叫朱能(1370年至1406年)。他是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人物。据《细说明史》中记载,永乐帝朱棣夺取天下主要靠燕山三护卫,朱能为左护卫统帅,功劳最大。而在靖难之役中,朱能同样战功显赫。
在明代,适景园经过几代人的建设,成为当时京师最为著名的园林。明朝的众多大臣,如李东阳、袁宏道等人曾受邀游适景园,并留下众多诗句。李东阳写诗赞美园内古槐:拔地能穿十丈云,盘空却荫三重屋,可见古槐树干之高和树冠之阔。
清代,适景园仍在,这里仍住着满清的达官贵人。清末,适景园也被分割成一座座独立的四合院和花园,遂成现在胡同的雏形,先后改名为十景园、什锦园。清光绪《顺天府志》里记载,什景园久废,其地犹沿旧称。
那么,早期适景园的范围有多大呢?笔者于2017年7月,在首都博物馆《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展览中,发现有一幅明晚期(万历至崇祯)北京城地图,在地图中有仁寿坊适景园的位置,它相当于今天南至什锦花园胡同路北17号至23号,北至魏家胡同18号(原44号)马辉堂花园,西至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吉祥分园,东至小细管胡同路西这一大片区域。
因为满蒙联姻,在北京城里,也有不少蒙古王府。科尔沁左翼中旗卓哩克图亲王在京城的府邸,就位于当时什锦花园10号(今21号)。这座王府又称卓亲王府,当年王府大门朝南开,有上马石,府门外有照壁。卓亲王府规模不小,北院90间房屋,南院22间房屋。
另外还有和敬公主府,坐落在东城区张自忠路7号院。和敬公主是乾隆帝的第三女,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下嫁第五代达尔罕亲王色布腾巴拉珠尔。这座公主府同样历经沧桑,几百年后,王府衰落,1923年,该王府卖给张宗昌。1935年,此王府被当做东北难民救济院。日伪时期被当做兴亚院。日本投降后,被当做第十一战区长官部。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吴佩孚是否买下卓亲王府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吴佩孚在什锦花园胡同住过。1927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吴佩孚下野。1932年,不出洋、不居外国租界的吴大帅定居北平,入住什锦花园11号院(今23号),此处宅院也被人们称为吴公馆。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除了吴佩孚,这里还有一位名人:1933年9月至1938年12月,程砚秋一家曾租住在什锦花园胡同6号(今15号)。当年,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的校址在嵩祝院北巷,程砚秋是该校董事长,什锦花园胡同距嵩祝院较近,方便往来。北平沦陷后,程砚秋停演。因程宅与吴佩孚公馆在一条胡同里,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1938年底,程家搬出了什锦花园。
什锦花园胡同曾住了不少商贾,除了茶叶商人,还有同仁堂乐家的后代。1930年乐家后代乐笃周、乐佑申、乐益卿等人在什锦花园25号(今43号)创建宏仁堂制药厂。乐笃周、乐佑申留学法国攻商科,乐佑申是乐仁堂经理,乐笃周是南京同仁堂经理(1928年政府南迁,乐笃周借此机会在南京开了一个同仁堂,从而打破了多年来同仁堂不设分号的禁例)。
1950年10月,北京市第三区隆福寺小学成立,校址在隆福寺街64号。1952年9月,私立三一小学与该校合并,更名为东四区隆福寺小学。1964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办公大楼投入使用,而隆福寺街64号恰巧在民航总局大楼的北面,学校教室、操场的阳光被大楼遮挡,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隆福寺小学迁往什锦花园胡同,并更名为什锦花园小学。1979年学校迁至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8号,尽管校址再次搬迁,但什锦花园小学的名称保留下来。
清末,管理直隶全省教育事务的长官初为直隶提督学御史,后改为顺天学政。后来,清政府实行新政,一些衙门重组、兼并或裁撤。由于引进西式教育管理模式,顺天学政被裁撤。顺天学政衙门改为小学堂。旧有教育机构改为新式学堂,不仅解决了地方兴办新学堂的校舍、设施,还可以适当利用原有的师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京师督学局为广造人才,在原学政署旧址、东四什锦花园扁担胡同原5号创立初等工业学堂,这是北京第一所官办职业教育学校。当年九月,学校开始招生,定期四年毕业。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京师学务局将初等工业学堂改组为第一艺徒学校,程度等同高级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改组为中学,定名为京师公立职工学校,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二月改为北平市市立职业学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