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影响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经典智慧这本书告诉你《处世的艺术

2018-03-10 14:41:21  阅读 108 次 评论 0 条

  原标题:荐读 影响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经典智慧,这本书告诉你《处世的艺术》

  《处世的艺术》作者巴尔塔莎·格拉西安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深邃判断力的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其经典之作《智慧书》以300则简洁的格言警句征服读者,该书是作者作品中被译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著作,且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对历史上一些著名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拉罗什福科等产生过重要影响。它以简洁精辟的语言,与读者探讨如何以一种智慧的方式生存于世。

  作者:巴尔塔莎·格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1601—1658),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深邃判断力的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其经典之作《智慧书》《处世的艺术》经久不衰,对历史上一些著名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拉罗什福科等产生过重要影响。

  译者:晏可佳,1988年复旦大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游学哈佛大学。2003年,参与了《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修订工作作者。翻译有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宗教思想史》等。

  《处世的艺术》,作者巴尔塔萨·格拉西安(Baltasar Gracin,1601年1月8日—1658年12月6日),出生于西班牙的贝尔蒙特(Belmonte)。他父亲是当地一个专门处理乡邻家族房产的律师,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格拉西安是最小的一个。因家境贫寒,除二哥夭亡之外,格拉西安的长兄都入了天主教修会。格拉西安从小寄养在托累多(Toledo)的叔父家里,26岁晋铎,32岁发愿入耶稣会。当时耶稣会在欧洲方兴未艾,他得以在托累多和萨拉戈萨接受严格的神学与文学教育,以后历任随军神父、告解神父、官员,并且担任过塔拉戈纳(Tarragona)等地的数所耶稣会学院院长和副院长。

  格拉西安与众不同的经历使他有许多机会同西班牙的王室成员、达官贵人、宗教界和知识界的各类人物打交道,体验、观察人生百态,为他的包括《处世的艺术》在内的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他曾经做过贵族弗兰西斯科,马利亚·卡拉法(Francesco Maria Carafa)的告解神父,多次随同入朝;早先格拉西安即与萨拉戈萨的首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拉司塔诺萨(Vicencio Juan Lastanosa)结为莫逆之交。拉司塔诺萨在自己的家乡萨拉戈萨东北的古城维斯卡(Heusca)设有沙龙和图书馆,除大量的书籍和手稿外,还收藏有如提香、丢勒、丁托雷替、里贝拉等的画作、钱币、纹章、甲胄和其他古董,他的私家动植物园也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去处。格拉西安在萨拉戈萨的耶稣会学院工作的一段时间,成为拉司塔诺萨家的座上客。以后两人多有信函往来,这些信函表明,格拉西安经常往来于马德里、萨拉戈萨和塔拉戈纳等地,亦常出现在国王腓力三世的餐桌上。

  格拉西安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不少是受命于耶稣会、教会和政府等的应景之作。当时西班牙文学界流行的文风是内容夸张,遣词怪诞,长篇大论,主要受到安东尼亚·格瓦拉(Antonia Guevara)和诗人贡戈拉(Gongora, 1561—1627)的影响。这一风格也在格拉西安的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1637年格拉西安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英雄》,描写了他心目中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领导者;在1630年代陆续出版了《政治家费尔南多》《智慧与道路》等书,1650年代则出版了三卷本寓言体哲理小说《批评家》,书中提出了作者对人类灵魂的教育和熏陶的看法。

  格拉西安的作品之所以大受读者欢迎,除创作手法上的因素之外,恐怕就是其中所浸润着的当时弥漫于欧洲知识界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在他的《处世的艺术》一书中表露得尤为明显。格拉西安始终对人生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格言的第一条他便高度赞美人类生存世界的尽善尽美以及人类道德的圆满对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意义:“万物皆已达到圆满的境界,而成为一个真正有人格的人,则是一切圆满中最大的。”在终生献身耶稣会士的格拉西安,在其所著的300条格言里,强调以人自身的禀赋,如智慧、友情、审慎、自制、勤奋、求知、锐意进取和自知之明等达到道德圆满。

  当然,他并没有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坚信在人们追求道德圆满需要辅以诸般具体的手段,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人间的幸福。有些格言是关于个人品性的修养,如既“要与可师之人交往(11)”、“要坦诚相见,又要注意礼节(14)”;有关于行动的教诲:当人们实现某一目标的生活,要发挥“性格和智力(2)”的双重作用,即所谓情商、智商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在具体操作的层面,又要做到“既不显山又不露水,出奇制胜方可赢得赞誉。过分暴露既无裨益又少品味(3),”有些目标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实现,因此“身边要有聪明人相助(15),”方能成为强者。有些格言似乎是有感而发,“避免国民性中的不足之处……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哪怕再优雅的国家能够避免这样或者那样的固有的内在瑕疵(9)”;有的对时光如梭不无感慨:“20岁时,你是一只孔雀;30岁是只狮子;40岁是头骆驼;50岁是条蛇;60岁是狗;70岁是猴;80岁就什么也不是了(276),”但人生各有其时,踩准节奏、把握提升才是上上之道。有些生活的经验之谈似乎也是千年不败、万年不倒——“不要让你的顶头上司相形见绌(7)”、“要随大流,但不可有失体面(275)”,而今的职场青年很快也运用自如了吧。

  或许正是由于其作品中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格拉西安与耶稣会关系一直非常紧张。1637年他受到耶稣会的谴责,理由之一就是他假其兄之名出版书籍。格拉西安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遭到一系列的警告,最终被耶稣会撤销在学院教书的资格,受到监视,并禁止出版作品。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格拉西安300年来受到欧洲读者的普遍欢迎。他的许多作品几乎是在出版以后数年之内就被翻译成为其他欧洲国家文字。

  有趣的是,1829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得到此书,即将其译为德文,且盛赞此书独一无二,它“教导的是人人乐于奉行的技巧,尘世之人自当人手一册,尤其是有志搏击于此尘世的青年,更无例外……此书只读一遍还不够,尚需时时参考,以备急需……总之,本书值得终生与其为伴”。不知何故,出版商拒绝出版叔本华的译稿,译稿在他死后才问世(1862年);不过,在之后多年的著述中,叔本华在《劝诫与格言》(收入《叔本华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8页)、《悲观论集》(《叔本华论说文集》第453页、457页)等篇,亦引用这位耶稣会士的格言。叔本华在多大程度受到格拉西安的影响,尚有待研究,但是此二人虽跨越了将近200年,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将人类道德自性的养成和人生智慧的增长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13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