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杂志初审稿件·散文】趣谈家乡话里的歇后语丨徐进云

2018-03-11 08:44:22  阅读 104 次 评论 0 条

  语言文库里的一块瑰宝。它同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共同构成汉语言的熟语系列。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最早起于秦代,如“亡 羊补牢,未为迟也”便是。但将这种语言形式叫做“歇后”则开于唐代,始起于“歇后诗体” 。

  歇后语的基本形式是将一句话分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半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半部分是意义的解释。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它饱含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更是咱民间广为流传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一。歇后语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或听)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一笑。它更是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创造语言的聪明和才智。

  莒沂民众也同咱文明古国的人民一道,创造了许多内容丰富多彩的歇后语,并把它恰到好处地融合到自己的家乡话里。家乡话的歇后语大致也分谐音、喻事、喻物和故事四大类型。例如用以表述年龄不小但身个不高的人时说“薄地的谷子——有穗(岁)了”,这类就属谐音类;用以笑骂坏人时所说“十八天不参节——坏蛋”,这类就属喻事类;用以描述穷酸造作之人时所说“不倒翁掉醋缸里——穷酸不稳”,这类就是喻物;至于故事类,那则是一个歇后语背后一个故事。例如文革之前,坊前公社可乐坡村附近有个小村子,自己没有土地庙,每有死了人的都要到邻近的可乐坡土地庙上去送汤。

  后来两村因事纠纷,可乐坡村个别人便不让那村到土地庙送汤了。这个小村便自己建了土地庙,但庙里缺少土地爷塑身,有几位青年民兵趁夜持了手电到可乐坡土地庙里去偷请土地爷塑身像。他们钻到庙里发现有几尊塑像可供挑选,挑选中有两人意见不一发生争执,另一位则从中调停说:“那一个还不行?反正都是一鸟户儿的(一个样的)。”就这样便有了“可乐坡的土地老爷——一鸟户儿的”这个歇后语,并一度在全县青年民兵中广为传用。民国时期,各商家在买卖中都兴起使用自己的“票子”,这种票子正面有金额、商号字样等内容,背面还有商号背书等,相当于现在的代金券。俺村有位叫“兴利”的买卖人,他的商号票子上只有正面内容,背面却是全空白。于是他的业务客户和村上人便称“兴利的票子——一面儿的”,从此村上人便用这句歇后语喻讽那些为人不讲“礼尚往来”、处事不讲公平合理的人和事。

  家乡话的歇后语是地地道道的群众语言,它不具备经文人墨客字斟句酌之后谚语一样的文雅气息,反倒土里土气略显粗犷豪放。它的素材来源涵盖家乡的人物、动物、昆虫以及生产、生活、季节、气象等许多方面。例如“孙悟空当大圣---反正就那猴样的”,就属来源于人物的;”卖了扁担买车子——推(忒)好”,就属来源于生产的;”啄木鸟拉稀——肚子不济嘴还硬”,就属来源于动物的;”腊月三十看黄历---没日子了”,就属来源于季节的。就连人们生理 生活中的荤腥里也有家乡歇后语的素材,例如”他爷爷的球----老栗(例)子”;”两口子上床摸——熟戏”;”阎王奶奶身有喜——怀的鬼胎”等等。家乡话的歇后语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教人处事、赞颂优良、讽刺时弊、表述场景、喻比心声、状物拟情等等。例如用”芝麻开花——节节高”、”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形容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用”穿着大褂操母狗---说人话不办人事”、”骡马粪上地——不施(是)人屎(士)”批评坏人坏事;用”喜鹊窝里抱麻雀——一辈不如一辈”比喻后来人逊于先前人;用”老绵羊抬到案板上---割蛋就割蛋铰毛就铰毛”比喻任人宰割。等等。

  家乡话的歇后语原本就是家乡人在生产和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它同其它社会文化一样具有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自然规律。首先它本身就是时代产物。例如”老猫屋上睡——上辈留下辈”、”屋上掉蛴螬---鸡(急)等着”,这类歇后语原本来源于当地老百姓居住草屋的那些年代,它的产生背景是:低矮的农家屋,茅草苫盖的屋面,因长年风刮雨淋日头晒,屋草腐烂并在屋面上产生些许烂草坑,这些屋上的坑洼洼,就成了猫儿们冬春在上面晒太阳睡大觉的好地方,于是这便有了“老猫屋上睡” ;还因屋面坑洼里有潮气,富含腐殖质,于是又成了生长蛴螬的温床,虫子们在那里蠕动,时不时便有不小心的滚落到天井的地面上,于是它们就成了天井里鸡儿们的美餐。这便有了“屋上掉蛴螬”。如今农村的草房几近绝迹,即景创造和传用这些歇后语的社会现实没有了,那个时代使用那些语言的人们正在渐次故去,当然这类歇后语便由衰败走向消亡。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笼络掌控实权的各路军政要员之人心,以便他全面侵吞胜利果实,就频繁召见这些人。一次“西北王”马步芳带着儿子马继援奉召到将公馆拜见委员长,蒋经国在场,蒋公遂向马步芳介绍说:“这是犬子经国”,马步芳见蒋公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竟一时找不到更加谦称自己儿子的词语,总不能与蒋齐平同称自己儿子为犬子吧?于是马便指着身边的马继援脱口谦称“这是驴日的马继援”,蒋公一笑作答。后来军界上层圈子里便有人传用“马步芳的儿子——驴日的”这样一句歇后语来骂人。但终因此事知情的不多,传用圈子有限,加之该语直骂某人有失文明等,后来就少有人再传用了。咱家乡话的歇后语有些也一样因知情和传用圈子有限而逐渐退出家乡话的语言应用范畴,并尤以故事性歇后语为甚。例如早前岭泉公社某村一位女青年,因不满父母主张用闺女给儿子换媳妇,便决定以死抗争,她选择了在自己身上捆上石头沉塘,结果一命归天。此后周围村庄的青年们便有了“某某村识字班跳石塘---坚决到底”的歇后语,尽管有失同情心,但还是被他们用以表示做某件事的决心。现岭泉镇前柴沟村从前有位名叫“广春丈人”的人,他有个“不敢说”的口头语,民国时期“马子阵上”(闹匪患),官府派人到他村查访土匪行踪,广春丈人被问讯,他以“不敢说”为作答的口头语就成了话柄,被剿匪官兵抓住不放,并欲以“知匪不报与匪同罪”论处,将其关押了一阵子,多亏众乡邻出面为其解释开脱,方躲过一场牢狱之灾。此后“广春丈人话头——不敢说”这个歇后语便在本村和周围村庄被传用。“不敢说”的事多指“说不准”或“不一定”的事。 似此以故事型为主的歇后语在许多村庄都有,有的还被小圈子的人们奉为经典语言,一度被几代人传用。但终因缺乏普遍性、传用圈子小等,致使其语言价值低、生命力小而逐渐在家乡话里被淘汰。

  新陈代谢原本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家乡话的歇后语也一样。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社会存在的基础也在变更在发展,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相应也在发展。如今,家有一座楼,外有两条线(手机、宽带),月有三千薪,行有四个轮,劳有五天制,险有六项保(社保五项加大病保险),玩有七大节(春节等法定节假日)……这已是咱广大家乡人的现实生活写照。家乡人不再有“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烦恼;家乡人更不再单纯以“身上衣裳口中食”作为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国民的普遍人生观,勤俭节约更是咱家乡人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一项自觉行动。曾有某饭店老板在食客就餐的醒目位置贴出这样一条惯用语劝俭:吃不了的请您兜着走。此劝俭语渐被食客接受,饭店生意一度兴旺不少,来此请客和被请的人们总在餐后笑诵着这句常用歇后语的同时,打包带走剩余饭菜,并无形中相互避免了“小气、没面子”的尴尬。于是 “开饭店的劝节俭——吃不了您兜着走”的歇后语便产生了。社会到了“互联网加”时代了, “电脑上的鼠标——指哪打哪”、“电子商务——不出门的买卖”、“视频聊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等等新的歇后语,正在由咱家乡人创造 、发展并被传用着。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14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