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密集进入“地方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梳理西部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生态建设,都是各省区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美好生活,也要青山绿水”,成为“看得见”的目标。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密集进入“地方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梳理西部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生态建设,都是各省区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美好生活,也要青山绿水”,成为“看得见”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扶贫更加专项化。近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2个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总投资1273亿元,较去年增长18.5%。聚焦30个贫困县、3500个贫困村、100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年度任务,22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将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据了解,四川省的这一22个方案包括农业产业扶贫、工业产业扶贫等。今年四川省计划新建或改造特色产业基地302万亩,其中深度贫困县25.4万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50个;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04个、乡村民宿达标户1000户;开展贫困县农村电商、服务业、进出口、家政等技能培训2万人;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0万人;落实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5万个。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被称作“小凉山”。2013年底“小凉山”彝区有贫困村206个,贫困人口7.6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2.9%。经过4年脱贫攻坚建设,如今旧貌换新颜,当地贫困村已发展了猕猴桃、藤椒等基地20个,建成竹笋、青梅等特色农业基地18.1万亩,还培育“飞地产业扶贫园”9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330个,转移输出10.8万人,带动贫困群众实现收入翻番。
易地搬迁更有力。据了解,西藏自治区计划于2018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4万以上,同时力争2000个贫困村居退出,25个贫困县区摘帽,并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为确保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西藏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解决特殊贫困问题。目前,西藏已经在生产资料相对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累计建设安置点714个,完成10多万人的自愿搬迁。下一步,西藏将通过水利建设、土地平整和产业建设等措施,着力解决昌都“三岩”片区等不适宜生存居住地区的整体搬迁。
位于西藏拉萨河畔曲水县达嘎乡的三有村,是西藏建成的首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3个乡10个村子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去年7月全都搬进了新家。这个搬出来的三有村,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聚集区相结合,已经摆脱了贫穷困扰。除了给村民解决了住房问题,还建立了奶牛养殖、藏鸡养殖、药材和饲草种植、商铺经营等产业项目,使得家家能分红、户户有工作。
据了解,2016年西藏完成353个安置区(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投资48.2亿元,7.7万人全部搬迁入住。2017上半年,新开工安置区(点)285个,已完成投资14.8亿元,竣工搬迁入住1440人,2017年内建成搬迁点450个、搬迁16.8万人。
扶志扶智更优先。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奔涌而出。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因此要让他们彻底告别贫困,首先得激发他们的志气,做好扶志工作。另一方面,贫困还与其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和技能知识有关,因此在“扶志”的同时还要“扶智”。
例如,重庆市持续开展贫困村扶贫公益培训,对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人员、幼儿园教师、养老院护理工、邻里纠纷调解员、政策礼仪宣讲员等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较好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就医、孩子入托、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文明行为以及文化生活环境。
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一日之功,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据了解,近年来,为培育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扶贫精神和文化,重庆市完成了1268期9869人扶贫公益培训计划。如今,贫困村的医疗卫生人员、幼儿园教师、养老院护理工、邻里纠纷调解员、政策礼仪宣讲员等经过培训上岗后,不仅激发贫困群众树立起自力更生、艰难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还为重庆市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增强了软实力。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确保这项工作开篇破题。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围绕着生态来做文章。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8年,甘肃省将在严格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争取新建戈壁生态农业6万亩。同时,工业经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也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如制定出台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原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镍钴新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电池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推进风光水火核储多能互补系统建设运行“”积极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动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青海省来说,2020年三江源要建成国家公园,让最美自然享有最严保护,将打造成为我国绿色文明的“样本”,这个担子并不轻。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试点方案》,确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推进。青海省委省政府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重大改革工程,举全省之力予以推进,专门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为确保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推进,青海省将原有的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统一管理,“大部门制”从源头上解决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弊端;创新设置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态碗”;建设生态大数据中心、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等,“拿拳头保护生态”的模式将成为历史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瞄准痛点,打通梗阻,突破藩篱,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
从“九龙治水”变“攥指成拳”,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两年来,31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这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着实不易,消失多年的水獭、猞猁、兔狲、豹子等野生动物又活蹦乱跳地闪现,身边的水草更丰美了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海省又提出了更多具体和细化的工作,“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谋划一批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项目,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融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绿色发展,不仅使青海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全国看到了一个生态保护上更负责任的青海。而青海也一直致力于传递更明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2018年,新疆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和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如严守生态红线底线。出台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具体管理办法和工业类项目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和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现全区全覆盖。编制实施新疆环境保护五年规划,推动建立兵地环境保护“五统一”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同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战略,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库鲁斯台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艾比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工作。积极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涵养示范区,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等。
2018年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印发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组建1.2万个生态建设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新增生态管护员岗位40万个;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约1500万贫困人口增收。
《方案》提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超常规举措,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近日,贵州省印发了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碳汇交易试点等十大生态扶贫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促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脱贫、稳定致富,在摆脱贫困中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通过生态扶贫助推全省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将牵头数项工程,包括实施退耕还林建设扶贫工程、实施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工程、实施农村小水电建设扶贫工程和实施碳汇交易试点扶贫工程等。其中,实施退耕还林建设扶贫工程指出,全力争取国家将贵州省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陡坡梯田和严重污染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2017~2020年全省争取实施退耕还林1000万亩左右。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平台,支持贫困县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资源调整种植结构,下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刺梨、核桃、板栗、樱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经果林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1万户、164万人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创新石漠化治理投资体制,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2018~2020年每年争取利用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在石漠化区域积极发展特色生态种养殖业,并以合同约定中央投资固定收益补贴贫困农户和村集体,促进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贵州西北乌蒙山腹地的赫章县双坪乡福来厂村,一场“土地整治+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治理和扶贫的绿色实践已经进行一年。福来厂村是多年前被“土法炼锌”污染的村庄,村内有205亩工矿废弃地。由于土地不能耕种,多年来,本就山多地少的福来厂村脱贫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2017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给福来厂村提出建议: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后有机会再利用。据了解,“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理念,即将土地整治与工矿废弃地复垦、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和谐效益、旅游发展、移风易俗等进行综合性融合。
京ICP备09051002-4号 京公网安备号:2-4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2001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中 国 发 展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