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人物歇后语!

2018-03-11 14:48:30  阅读 134 次 评论 0 条

  有朋友最近写了本书,说《三国演义》和《水浒》坏人心术,流传又广,是中国民族性堕落的源泉,造成了中国人的丑陋。看了《三国演义》,学的是曹操的奸诈、刘备的阴险、孙权的机谋、周瑜的心怀鬼胎、诸葛亮的诡计多端、司马懿的谲险多疑,最后是酿出一肚子坏水,包藏祸心,机诈权谋,阴谋诡计,使得中国的政局诡谲多变,左手翻云右手雨,翻天覆地视等闲。看了《水浒》,学的是流氓强盗的心理,假借替天行道之名,怂恿工农阶级翻身,打家劫舍,好勇斗狠,更兼杀人如麻,伤及无辜。动不动就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血洗江州城,视人命如草芥,毫无上天好生之德。他说,最好不要读这样的“糟粕”,要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读追求理想世界的《红楼梦》,才能净化中国人的心灵,提升内在的善因。

  其实,历代有许多道学先生都从社会维稳的角度思考,认为小说戏曲在民间有煽动性,不是“诲盗”,就是“诲淫”,存在很大的治安隐忧,应该禁绝。不过,古人的视野比较偏狭,缺少了我朋友强调的现代性,没有西方文化启蒙之后的情欲解放观,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水浒》与《红楼梦》,说《水浒》诲盗,《红楼梦》诲淫。根据王利器编辑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孙殿起《清代知见录》、丁淑梅《清代禁毁戏曲史料编年》等书,你会发现,传统社会从来没想过《三国演义》是败坏人心的根源,是统治阶级散布封建遗毒的“源头活水”。要禁,也只禁《西厢记》、《牡丹亭》、《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不禁《三国演义》。由此,对朋友拥有全球化视野之后,别具慧眼,看穿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症结病灶,感到十分佩服。

  然而,不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的中国社会,从过去的封建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后现代想像,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象徵意义,是美好的友情与生死相托的义气。刘备、关羽、张飞,在人们心目中大体都是正面形象,没有什么负面的联想。至于诸葛亮,更是历代不断称颂的完美人格,是智慧与忠诚的结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型。杜甫诗中感慨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却在拜谒武侯庙之后,给他一个历史定位:“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凌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也是中国传统小说及戏曲舞台上呈现的诸葛亮,摇著鹅毛扇,风度翩翩,指点江山,决胜于千里之外,使得没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小老百姓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曾经搜集过中国各地的歇后语,想从中窥见老百姓日常思维的脉络,也想通过他们使用语言游戏的俏皮与机智,看看他们怎么看待历史人物。他们或许混淆了历史真实与小说戏曲的虚构,但是这些人物却是他们生活意识中极其真实的部份,是日常思考与对照的历史经验。关于三国人物,最常出现在歇后语里的,就是刘、关、张与诸葛亮。我把一些典型的例子列在下面,大家瞧瞧。先看刘备:

  再看关羽,则称呼有多样化趋势,有直称、有敬称、有昵称。因此,有称为关羽、关云长的,有称关公、关大王的,有称关夫子、关老爷的,也有称关二爷的。不过,没有人过度僭越,敢称他为关老二的:

  说到张飞,歇后语特别多,而且常常拿来调侃,好像觉得张飞比较粗楞,开开玩笑无所谓,不至于得罪了手使丈八蛇矛的张翼德:

  对比刘关张,可以看到民间印象中,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个性相当不同。刘备卖草鞋,是“人软货不硬”,关键是强调他个性软弱。关公与张飞卖豆腐,都是“人强货软”,突出他们个性强硬。说到关公与张飞的差别,则是突出一个红脸,一个黑脸。因此,会出现对关公不甚礼敬的“关二爷放屁”、“关公脖子长肉瘤”、“关公流鼻血”这类的比方。至于张飞的黑,则说得理直气壮,不但跟雪白的豆腐来相衬,出现了“黑白分明”的歇后语,还拿来跟《水浒》的李逵这条黑大汉比黑。

  有趣的是,刘关张的歇后语中,有些不太礼貌却颇得神韵的比方,显示了民间智慧时有神来之笔,像钱钟书先生一样,只顾嘴巴痛快,管不得礼数了。如“刘备的江山”、“刘备招亲”、“刘备借荆州”、“刘备摔阿斗”,都不但是一针见血,而且见血封喉。说到关公,居然一点也不避讳,敢于调侃,说出“关公走麦城”、“关云长说三国”这样的话头。对于张飞,那更是无所避忌,不但拿他来比姑娘(扮姑娘、唱曲子、穿针、裹脚、绣花),以突出他个性粗鲁,还把他形容得凶神恶煞一般(敬酒、开店、骑老虎、请客、讨债),做事莽撞。

  对于三国中智术过人的诸葛亮与周瑜,好像也不甚尊敬,强调的是机诈与权谋。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不少,如“诸葛亮唱空城计:不得已”、“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都是老生常谈,而且像是三家村冬烘秀才的手笔,没什么泥巴气味。只有少数相关的歇后语,比较有趣,比较像老百姓讲的话,如:

  跟周瑜有关的歇后语,最流行的当然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还有一句利用谐音之转,十分有趣:“周瑜摆手(或招手):都都(都督)叫。”想来是乡下人看三国戏,看到周瑜在舞台上的演出,一摆衣袖,开唱起来,唱的是稚尾生尖锐高亢的唱腔,真像唢呐一样,都都都都地叫。类似的情况,是“诸葛亮的扇子:不离手”,也是戏中诸葛亮出场,永远不变的舞台形象,也算是歇后语中的瑜亮情结,异曲同工。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14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