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广州各大高校,处处都有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欢声笑语,这是拍毕业照的隆重时刻,身穿毕业袍的学生们,以各种姿态和造型,记录下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友谊。此刻,往往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忙乱而难忘的时刻。在这短短的几个月中,他们要面临论文答辩、找工作、笔试面试等挑战,还会以各种形式来告别四年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自己的大学时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毕业季的高调,是为了宣告无所畏惧的青春将走向另一个新的时期,从大学的象牙塔走下来,或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或创业……他们将开启人生新的历程。今天,我们走近3名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分享他们的心情和故事。
人物1.高奇芳:以目标管理大学生活“五一”假期过后,高奇芳就来到宝洁公司工作了,目前正在接受培训,“公司希望我们尽快入职,所以我还没有完全毕业就先来工作了。”能够到知名外企工作是很多人的梦想,同时也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志,高奇芳所在的学院专门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一消息。
在学院老师眼里,高奇芳是一名非常特别的大学生:大学四年一直担任班长,当过口译俱乐部的会长,2015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性格开朗的高奇芳爱笑,她的口头禅是“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她表达能力很强,条理清晰。高奇芳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领导力比较强,说话很有逻辑,这也正是宝洁公司录用她的原因之一,“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一些推理类的书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遇到事情我也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高奇芳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批判性思维,写作的过程也进一步提高了她的思辨能力。
整个大学四年,高奇芳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引领自己不断进步。刚考上大学的那段时间,她一度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她既担任班长,又参加了其他学生社团,“当时我就想,有些事情做不好不如干脆不做,安心当好班长,好好学习。”有了这个目标后,她的学习成绩果然很优秀。
在其位谋其政,作为班长,高奇芳希望把班级打造成最好的班级,这是她的第二个目标,“我组织了很多班级活动,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班级,在学院的评选中,班级也获得了荣誉。”
对于自己的目标,高奇芳很少告诉别人,她都是记在心里,然后默默去做。“有了目标,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就会制定详细的计划,每一天每一周我都有自己的计划。”
大二的时候,高奇芳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就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比如到广州举办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实习了一个月,收集资料,翻译文件。大三暑假的时候,有一个去香港某500强企业培训的机会,整个学校只有几个名额,入选者必须通过企业的面试,经过一番努力,高奇芳顺利入选,“虽然只有7天的培训时间,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进入大三之后,高奇芳把获得国家奖学金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国家奖学金是一项巨大的荣誉,每年全国只有5万名本专科生可以获得这一荣誉,分到每个学校的名额更是屈指可数。经过努力,高奇芳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奖学金,整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只有7人获得。
高奇芳的师姐、2014年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杜楚帆毕业后成功入职宝洁,高奇芳以师姐为榜样,希望追随师姐的脚步,“我喜欢外企的工作氛围,希望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就这样,她把宝洁作为自己大四的主要目标。2015年的12月,高奇芳就已经通过了宝洁的网络申请,直到今年3月才获得面试,“在这一过程中我一直等待,虽然也有其他公司的面试机会,但我更喜欢的是外企。”
高奇芳坦言,自己的哥哥姐姐也很优秀,一个从中山大学硕士毕业,一个在海外留学,“我一直以哥哥姐姐为榜样,希望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回顾即将过去的大学生活,高奇芳感谢老师的培养与鼓励。在课堂上,除了学习知识以外,她更注意学习的是老师的方法,比如说讲课的方法,展示PPT的方法。
面对未来,高奇芳已经为自己制定了下一个目标,“不过还没有做到,现在还不能说。”她笑着说。
这个周末,胡毅恒就要开始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了。已经考上中山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的他,没有了找工作的烦恼,他所想的是尽快投入到一份实习工作中去,“我想去体验一下真实的工作,如果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想要的和自己喜欢的那就更好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科学学院大四学生胡毅恒是个学霸,高中开始就喜欢数学,大学所学专业是统计学。从大二到大四,他参加了三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两次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两次获得国际一等奖,一次获得国内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数学建模领域的国际性权威赛事,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应用协会共同主办。201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有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近4万学生参加。
2016年1月29日,201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始。按照规定,三人组成的小组要在四天四夜里,解答一道题目,并写成英文论文。胡毅恒和同学院的邓桂洪、吕伟康组成一个小组,胡毅恒负责模型建立与论文摘写,邓桂洪负责思路与统筹进度,吕伟康负责编程。
比赛的前一天下大雨,他们冒雨带着电脑相聚到校园中,准备应战。“竞赛一共出了六道大题,各小组选择其中一道解答。我们所选的是一道信息传播速度的题目。”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怎么样用编程的方式来体现出数学公式。胡毅恒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和队友一起确定了解决的思路,然后再编程计算。“信息的传播是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传播的速度和连接点的数量、连接点的疏密程度等有关,我们就是计算其中的变量。”
胡毅恒等人争夺分秒,到了第四天他们几乎通宵不眠。在比赛中,有人曾想到放弃,因为题目太难,英语语法又不过关,解题思路梳理不清,但是他想到队友和老师的支持,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检查完英文论文,最后交上去的时候,三个人都累坏了。今年4月,胡毅恒得知他们获得了国际一等奖,“能够得奖,首先是因为老师们在论文表达上的悉心指导,其次是队友建立了合适的模型,没有这两者,我们恐怕不会获得这个奖项”。
从大二开始,胡毅恒就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那一年的成绩并不理想。大三大四的时候,胡毅恒继续参赛,从国内赛到美国赛,一共参加了五次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会在赛前好好准备一下,大四这次的比赛就没有怎么准备了。”五次参加竞赛的经历,让胡毅恒更加明白,做事贵在坚持,坚持下来就会有结果。
胡毅恒觉得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还不够,他希望深入学习,于是在大三的时候决定去考研。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后他考上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我对未来的想法是,一方面尝试去做学术,如果个人能力不够的话,考虑去从事金融行业。”
与大多数毕业生不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四学生冯玉珍并没有太多找工作的焦虑。冯玉珍来自香港,小时候在开平长大,中学时随父母移居香港。“我想等毕业论文答辩完成、正式毕业以后再回香港找工作。”
虽然不急于找工作,但冯玉珍的毕业日程仍然安排得很紧。5月7日,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集体拍摄毕业照,冯玉珍的父母专程从香港赶来,见证女儿毕业的隆重时刻。在暨大拱形大门口前,冯玉珍和同学们把学士帽抛向高空,青春随着笑声一起飞扬。从草地到图书馆,从同学到亲朋好友,冯玉珍留下了自己的珍贵回忆。如今,她在朋友圈的头像已经换成了自己的毕业照了。
5月12日,冯玉珍开始毕业论文答辩。她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有关电影的。“答辩完之后,还有毕业聚餐和毕业典礼。之后,我也准备开始找工作了。”
对于未来的工作,冯玉珍希望能到香港的媒体做编辑。作为精英的香港大学生,找工作并不难。冯玉珍觉得,即使短时间内在香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可以去做兼职,一般兼职每小时工资有40-50港币左右。之所以想回香港,冯玉珍有更多现实的考虑,“在香港我的工资能够基本养活自己。比如说,我刚工作月薪8000-10000港币,住在家里,每个月的基本消费有4000港币左右就差不多,剩下的就给家里。如果在广州,我完全靠自己,可能会有压力。”
回首在暨南大学读书的四年,冯玉珍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开朗,更加独立。小时候,冯玉珍不爱说话。为了帮助她改进这一点,她的父母和外公甚至找过老师,希望为她选择一位开朗的同桌。到了暨大以后,整个大学四年,她都要自己去和同学老师交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参加报社的实习,与人打交道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开朗,连她妈妈都说她变了。
香港的大学生一般都是走读。而在暨大,冯玉珍要住宿,一切要靠自己。大二那年的“五一”假期,冯玉珍突发高烧,同学带她去医院看急诊,“当时假期值班的医生不多,我对内地医院看病的流程还不太清楚,以为挂号之后就等叫名字就可以了,后来才发现还要把病历放在医生的桌子上排队,才会叫名字。全靠同学帮忙,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在暨南大学,港澳生和侨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之旅。2015年11月,冯玉珍参加了前往陕西的文化之旅,参观了革命圣地延安,领略了黄土高原,观看了兵马俑,游览了陕西省博物馆,“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看到了历史的实物和图片时,我才深刻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这些在教科书上是无法体会到的。”
当年在参加暨南大学的招生面试时,一位老师问冯玉珍:“你以后想做记者吗?想不想做战地记者?”经过这几年的新闻学习,以及在广州一家报社半年的实习,冯玉珍才明白记者的工作背后要付出很多。“我更喜欢的是编辑,我还是喜欢比较偏安静一点的工作,我希望以编辑之手,见证记录新闻的大变动时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