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2》“反心灵鸡汤”也是一种正能量

2018-03-14 15:00:04  阅读 135 次 评论 0 条

  《吐槽大会》在“毒舌”中,既释放了情绪,又能在笑过之后若有所思,并且这样的思考会在笑声中继续深化。

  在当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下,中国网络综艺的创新发展也迎来了重要的挑战期。观众不仅需要“慢综艺”、“暖综艺”等富有生活气息的综艺节目让内心回归“田园生活”,也需要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从而更好地以乐观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吐槽大会》就抓住了这一受众心态,邀请明星嘉宾来“一吐为快”。

  吐槽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犀利的目光和语言技巧,以及能洞察人性的敏感,更要掌握好话题尺度,为社会心态找到恰当的释放出口和疏导路径。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舍去了繁杂的舞美,放弃了不必要的模式环节和复杂装置,没有动辄巨大的投资,没有动辄1000比1的素材,节目以至简的创作原则,将重心放在了内容传递之上。

  采用轮流当主角的群聊脱口秀方式,每位嘉宾既是主角又是配角,既是爆料者又是被吐槽者。相较于第一季,第二季在嘉宾选择上更注重多圈层、多领域,比如网红界的“papi酱”、音乐圈的郎朗、体育界的国足队长冯潇霆。节目也善于挖掘嘉宾背后的新槽点,比如“冯潇霆爱读书”“飞飞曝光音乐圈鄙视链”“papi酱吐槽罗辑思维”。

  无趣的人或许都是相似的,但有趣的人各有各的“槽点”。实际上,papi酱的主业就是“吐槽”,请她上节目其实很“对口”,但没想到她的现场发挥,并不输给她自己制作小视频。先是推己及人地说叶璇“在生活里分裂”,借此又将现场的所有嘉宾的特点都损了个遍——见人就送书的李诞、发型很“杀马特”的刘谦,甚至自己被罗辑思维撤资都大大方方地说了出来,当然最后的结论依然是“怪罗辑思维没有逻辑思维”。

  选对了人,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这样简单的指导思路,也让节目组能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和嘉宾以及“吐槽”内容的沟通、磨合上。而网络综艺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和较为灵活的制播方式,也让《吐槽大会》比电视综艺减轻了一些负担。内外合力,也成就了节目的有趣和张力。

  网综创作,正在慢慢进入一个原始素材的创作性、颠覆性解读的时代,《吐槽大会》第二季抓住了这个节点并以恰当的尺度、亲民的方式推动着未来网综的到来。《吐槽大会》第二季专注着创新和颠覆,在“正能量吐槽”这条中轴线上,做着延展和升级。

  随着娱乐产业的迅速膨胀,行业问题也层出不穷。由此,社会各界对演技、艺德也更为强调。《吐槽大会》第二季邀请到像潘粤明、赵立新这样早已得到业界认可的优秀演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对行业弊病进行鞭挞,也让节目有了现实指向。

  节目从吐个人之槽,升级到吐“社会不合理现象”之槽。第五期中,潘粤明吐槽演艺圈乱象,直言签下年轻演员的人为什么只想着消费,而不培养他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什么才是对的方向?赵立新上节目,除了留下“西装三件套”的梗,更是让观众看到一个演员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高要求。

  也有一些嘉宾提到了公益。郎朗在“吐槽”中呼吁:“公益不光是捐赠,真正重要的是你愿意为这些事稍微花点时间,一起去传递这份爱。”冯潇霆也谈到了自己的体育公益理念,提倡重视场地建设,组织公益赛,希望有更多热爱足球的孩子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当下,许多人更加偏爱通过自黑和自嘲,来一吐心中不快,缓解生活压力。正如李诞在第二期所说,“papi酱”的出现,真的是很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喧闹和焦虑,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细腻和敏锐。节目嘉宾们的吐槽反映了当下整个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他们正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小缩影。

  当前,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心灵鸡汤节目”,而更需要的是直面自己的生活,看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美满后,在吐出心中不快之后,依旧能够笑着面对自己的人生,“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

  喜剧的至高境界是在松弛的状态中说真话。当今时代的人们,尤其是作为网络综艺用户的主力军90后00后们,他们更喜欢颠覆权威,不再愿意做“装在套子里的人”。明星也好,素人也罢,在卸下偶像包袱,撕毁伪装面具之后所留存的一份本真,可以击碎任何徒劳的包装和奢侈的服化道。

  《吐槽大会》或许就是让你在嘉宾们的“毒舌”中,既释放了情绪,又能在笑过之后若有所思,并且这样的思考会在笑声中继续深化。还应该看到的是,《吐槽大会》频繁的“笑点”背后,是一种年轻的、不被教条束缚的、“反鸡汤”的社会文化。它或许称不上“主流”,但我们需要它存在。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18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