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歇后语 话糙理不糙

2017-11-04 22:29:11  阅读 171 次 评论 0 条

  母亲的乡土歇后语,我从小听到大。当我帮她干活心不在焉的时候,她说我“梁山的军师——无用”;当我和小伙伴去偷别人鸭子被抓住后,她一顿饱揍,补一句“脱哒裤子撵老虎——不要脸不要命”;当我在学校小卖部赊零食到了年底叫她去结账时,“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的臭骂自然免不了……忆起这些往事,惭愧之余,我哑然失笑,也被其诙谐幽默、言微理深所折服。

  我的家乡在重庆万州的大山里,与湖北恩施交界,山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之余却始终积极乐观,笑对生活。“茅房坎坎上栽菜——将就屎(使)”,说的是田少地狭、充分利用,泛指人要懂得知足;“把癞克包(癞蛤蟆)往重庆赶——难得蹦”,说的是山长水远、交通闭塞,泛指一件事做起来难;“细娃穿个大窑裤(内裤)——装大”,说的是布料紧缺、衣服轮穿,泛指一个人喜欢摆谱。

  还有更精彩的呢!夏夜男人们聚在月亮坝坝乘凉摆“龙门阵”的时候,冬天妯娌们聚在火炉边织毛衣东家长、西家短的时候,大家在田间地头干活空闲喝茶吹牛的时候,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斗嘴吵架的时候……你要是去凑个热闹,准得捧腹大笑。

  这不,小李叔掏鸟窝把腿摔断了,别人打趣他,“恁大个人哒,还跟个小娃儿一样,勒(意为这)回是‘高台跳水——栽得深’哦”,李叔连连叹气,“死鱼尾巴——不摆(谈)了,不摆了”;张二伯军人出身,舍得吃苦、耐得麻烦,将自己的几分糯稻打理得规规整整的,米的品相无人出其右,别人羡慕地说,“你这是‘玉皇大帝的女儿——不愁嫁(价)’”,他谦虚里满是自豪,“拖拉机下河沟——一般拉沙(撒)”;而说到谁嫉妒心强,是“卖灰面(自家磨的面粉,颜色较灰)的看不得卖石灰的——你又能囊个(怎么)样”;说到谁好吃懒做,是“外公无儿子——没得舅(救)”;说到谁傻(音哈)脓傻包的,是“地窖(音告)窖里钻出来的——一身苕气”;说到谁没得个正经相,是“瓦片装稀饭——二流二流的”;说到谁欺软怕硬,是“半夜吃桃子——捡耙(音啪,意为软)的捏”;争吵起来谁也不服谁时,则一般会说,“真是‘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

  大山里,春、秋、冬三季阴冷潮湿,乡民形成了嗜吃麻辣的饮食习俗,又反过来映照到日常用语中。形容小夫妻恩爱是“两斤花椒炒二两肉——肉麻得很”,形容一个人谎话连篇是“坟山上撒花椒面——想麻鬼”,说一个人衣锦还乡、牛气哄哄是“花椒树下跳舞——拽麻了”,说一个人口齿泼辣是“辣子是个鬼——又辣屁眼又辣嘴”……

  乡民们的歇后语深深扎根土地,接地气。比如“老人吃腊肉——要扯皮”“沙坝上的黄鳝——梭(意为跑)不脱”“细娃的八字——算了”“肩膀上挂风萝卜(萝卜干)——软到背脊骨”“黄牛长个黑背脊——格外一根筋”“汤圆下锅——滚”“狗咬刺猪(刺猬)——不好下牙”“螃蟹爬青苔——巴(意为抓、粘等)不住”“哑巴亲嘴——好得没法说”“一篮豇豆一篮茄子——两篮(难)”……这些妙趣横生的话语,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