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吟诵,历时四个月的“我与淝河”系列征文在修葺一新的卫立煌故居前圆满收官。11月25日上午,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新时代 新征程”文化名家经典诵读暨“我与淝河”征文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全省十余位文化名家汇聚在淝河之畔,和淝河镇的小学生们共同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经典诵读。在征文比赛中获奖的文学爱好者们现场接受褒奖,共襄盛举。
本次“新时代 新征程”文化名家经典诵读暨“我与淝河”征文颁奖仪式由中共包河区委宣传部(包河区文广局)、中共淝河镇委员会、淝河镇人民政府指导,新安晚报社主办,金隅京华房地产开发合肥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一开场,淝河镇党委书记李春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欢迎文化名家走进淝河。
文化名家经典诵读活动邀请了省内众多文化大咖参加,他们现场用饱含深情的声音,为观众献上了一场高质量的朗诵表演。
其中,原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会长魏民,合肥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鲍远明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朗诵艺术家。他们在现场分别朗诵了莫怀戚的《散步》和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
一个语调舒缓,一个情绪热烈,他们展现出来的声音的魅力,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而安徽省朗诵艺术学会副秘书长、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周鹂的一篇《春天,遂想起》的诵读,让人仿佛徜徉在杏花烟雨的江南。
现场朗诵的文化大咖,很多也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而不少作品,都是关于合肥,关于南淝河的,这让观众们听起来特别亲切。《诗歌月刊》副主编、省散文随笔学会副会长何冰凌的诗歌作品《南淝河往事》,带着听众穿越了历史,回到了初心萌发的年代。而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苏北也带来他的作品《合肥的气味》,用细腻的行文和声音,打开了现场观众的嗅觉和触觉。
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左一)和包河区 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吴红(右一) 共同为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吴翠云颁奖 。
当天的活动现场,还来了很多安徽媒体界的知名文化人。其中,乡民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安徽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第一时间》女主播吴薇了。活动前后,都有不少人来找偶像合影,而吴薇带来的一篇王小波的散文《对待知识的态度》,也激发了孩子们求知的热情。
另外,《江淮时报》副总编辑常河也现场为大家诵读了他的作品《文房四宝,万千气象》,让人感受厚重而灿烂的徽文化。安徽网络媒体协会副会长、人民网安徽频道副总编宫礼诵读的篇目则是著名文豪博尔赫斯的名作《关于天赐的诗》。
“新时代 新征程”文化名家经典诵读活动,还邀请了多名省内文化名家到场。其中包括著名作家、书画家、大皖客户端文化频道主编马丽春,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写作学会会长、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凯教授,安徽青年报社长助理、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晓风等,他们的到来,让活动的文化味更浓了。
省作协副主席赵凯(右二)、淝河镇党委 书记李春(左一)、金隅合肥公司营销总 监费磊(左三)为征文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第一次现场听人朗诵,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真的很震撼。”在活动现场附近居住的村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还从没有那么多文化人来到家边开展活动,所以大家一早都来了,“很多还带着孩子、孙子,来现场体验一下。”村民王先生则告诉记者,听说有这场活动后,就一直很期待,“我平时也喜欢文学,但是自己读和听别人朗诵,感觉完全不一样,有的诗歌朗诵出来,气势磅礴,实在是畅快淋漓。”
当天,淝河小学的很多师生也来到了现场,他们一边聆听文化名家的诵读,加深了对朗诵和文化的理解,一边也表演了自己的诵读。在活动开头,淝河小学的学生们就诵读了《沁 园 春雪》《七 律长征》。而在活动结尾,他们还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演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对淝河未来的美好祝愿。孙同学告诉记者,同学们都非常兴奋,“老师们都带来了很多作品,有的我们以前学过,有的第一次听,收获特别大。”
当天活动经过新安晚报的前期宣传后,也吸引了不少市民自发前往。合肥市民袁先生住在经开区,专门开车四十多分钟,带着女儿前往现场听朗诵。“女儿快要上小学了,平时也会接触一些经典诗文,这次有那么多文化名家到场,带她感受一下。”活动结束后,袁先生还专门带女儿参观了附近的卫立煌故居,“带她看看爱国将领的生平,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诵读嘉宾魏民(右三)、吴薇(右一)和淝 河镇人民政府镇长朱国栋(左二)为征文 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今年 6月,包河区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启动。这片濒临南淝河的土地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也印刻着时代发展的烙印。如何在综合改造过程中讲好“淝河故事”,发掘更多的文化内涵,今年 7月 18日,新安晚报与淝河镇政府共同启动了“我与淝河”系列征文比赛,并开出万元大奖。
此次征文比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投稿 300余篇,其中既有淝河镇名人之后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有淝河镇普通村民回忆旧事,还有司职淝河线路的公交司机分享经历,更有在海外的游子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征文结束后,由知名作家、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参赛作品逐一进行评审,最终决出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3 名,三等奖 5 名,优秀奖 30名。这些作品都紧扣主题、情感真挚、叙事自然,文字不仅体现了时代变迁,也传递了正能量,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奖奖品也已集结成作品集出版。
来自淝河镇席井村的村民吴翠云以一篇《淝河席井我的家》,通过深情又细腻的笔触,讲述自己与淝河的故事,最终打动各位评审,拿下一等奖,并获得一万元奖金。在颁奖典礼现场,新安晚报总编辑丁传光与包河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吴红共同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吴翠云是土生土长的淝河镇席井村人,曾在幼儿园工作,爱好文学,平时喜欢写些散文和诗,但参加比赛这还是第一次。她告诉记者,当看到“我与淝河”征文比赛时,她觉得心中有很多话想要表达。她在参赛作品中描绘了淝河镇过去的田园风光,也塑造了这座河畔小镇永恒的精神家园。“因为我对淝河这片土地太有感情,如今她就要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淝河一定会更加美好。”
此次活动现场设在抗日名将卫立煌故居外的广场,故居门前一座卫立煌的铜像十分醒目。据悉,卫立煌故居经过几年的修缮,终于接近完工,即将于近期开放。
随着淝河片区综合改造的迅速推进,南淝河岸边的混凝土搅拌站、废品收购点正在陆续被取缔、关闭。当片区改造如火如荼地推进,破旧的房屋被夷为平地,中西合璧的卫立煌故居愈发展现出其厚重的文化积淀。
据介绍,卫立煌故居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卫乡村境内,建筑群整体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布局,分布有厅堂、厢房、厨房以及内院、水井等生活设施,型制为合肥地方传统特色的砖木民居建筑。1960 年卫立煌将军去世后,一场大火将故居烧毁,仅存门屋三间。东北角原建有一座三层青砖洋楼,现已不存。
早在 2005 年,卫立煌故居被列入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合肥市文物部门对卫立煌故居进行了重修,整个修复工程总投资约 700万元,工程到 2014年底完工,基本复原了卫立煌故居。
这几年,当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卫立煌曾经用过的物品。在即将开放的卫立煌故居,将陈列这位抗战名将用过的烟斗、胸章、书信、照片等物,向世人展示这位传奇将领波澜壮阔的一生。据介绍,目前,故居布展已经接近尾声,随着铜像的立起,门前广场的平整,卫立煌故居很快就能正式向市民开放了。下一步,故居还将配备专业的讲解员,故居前还会修建立煌广场,让游客参观更加方便。
王罗成 管茂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 吴碧琦/文 刘玉才/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