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背后有道理----Q企业管理调查之五

2018-03-18 05:47:53  阅读 97 次 评论 0 条

  2011年,销量在行业数一数二的Q企业主流产品出厂价2050元,比竞争对手高出400元左右,感觉市场拓展存在困难。Q企业同样产品出厂价降至1850元,但竞争对手基本此时已降至1300元。价格差进一步加大,Q企业被挤出三甲,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仅排名第七,

  库存过大揭开成本居高不下的冰山一角。2.5亿的年销售额竟平均占压了近7000万的库存资金。其中原材料2150万,成品1000万,半成品3000多万,另外还包含直销分公司660万的托管库存。这一数字比四年间上涨了近一倍。一方面库存降不下来,另一方面在银行还要贷款,利息支出每年数百万,按销售14万台产品计算,仅库存一项的利息就使产品每台增加了40元成本。

  采购人员负责原材料,他们多备一定批量似乎无可厚非。不锈钢、紫铜等材料不断上涨,不早买来怎么行?生产和营销人员负责成品,几十种型号的产品,代理商来提货提不到可不行,1000万的存货不算多呀。半成品由几大生产部门共管,由于是分拆包装,产品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有的进度快一点,就形成长板效应,半成品积压的出现也不足为怪。看来谁都没大错误,但在销售没涨的情况下,这库存怎么越涨越高呢?

  每个部门都在下意识地逃避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企业内部大量的三不管地带。博弈学中的“哈丁公用地”原则指出,如果公共资源不加以条件限制,会造成竭泽而渔的效果。对物流采购而言,如果生产的原材料供应不上那是滔天大罪,但如果供应多了只占压了企业一部分财务资金现金流,那错误就小多了,而且从价格上还多少会便宜一点,这还没准是功劳呢。对于生产部门,也有两害相较权其轻的考虑,供不上货是大事,卖不出去却不是我的错,所以加班加点地生产滞销产品,导致财务指标继续恶化。由于不了解一线信息,他们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型号正在滞销、将要滞销。营销部门主要考核看业绩,有没有月度订单、订单准确与否公司又没限制,严格向生产下月度订单会束缚自己的手脚,既然不考核,何苦不把责任向后推?到时候要不到货,告状就是了,老板又不骂我。

  而从公司层面看,每次处理库存都于心不忍,不降价卖不出去,降价了,财务报表上就有损失。那就少降点吧,结果是没处理多少,大部分还压在那里。几年下来,当然滴水穿石财务指标难看,聚沙成塔库存总量攀升。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企业管理的指挥捧不挥舞,期望每个员工或是部门自发地做出有利企业、但违反自身利益的行动是不现实的。企业是不同利益的结合体,每个人都是怀着个人目的来到企业的,要让他们有大局观念,就必须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行为,让做这种行为的人得到好处,不做这种行为的人吃到大亏。

  有铁纪的部队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队伍。在企业,遵规守纪是每个员工最基本的行为准测,推行严格制度管理的企业才能保证市场竞争力。任正非曾在监...

  青岛顺时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方达先生,拥有丰富的销售及管理经验,对公司团队建设以及整体运营有着独到的见解。

  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个人的修行明理。企业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23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