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读者的厚爱也不会有作家

2018-03-20 05:30:16  阅读 128 次 评论 0 条

  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四十年“1977—2017”版本展12月3日下午在位于天津水上公园的水香洲书院正式启幕。冯骥才先生亲临现场,并上演了一场签名“马拉松”。面对广大读者的这份热情,冯骥才先生动情地说:“四十年了,读者对我依然如此热情,说明天津这块土地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没有读者、没有老百姓603883股吧)的厚爱,也不会有作家。最跟老百姓心连心的,还是作家。我想,身为作家,总得把一个时代的精神留在纸上,后代才能知道我们这代人是什么样的。”

  新金融:发起和举办“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四十年版本展”的初衷是什么?希望收获怎样的意义?

  冯骥才先生是天津本土作家,也是当代著名作家。我们有很多朋友都是“才迷”,多年来一直跟随着冯先生文学作品不断更新的脚步,也有人收藏了很多他的作品。

  今年恰逢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四十年,就想为此送上一个小礼物。正好我们水香洲书院刚刚成立,现在天津市又号召“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李克强总理更是强调一个国家养成全民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有了策划一场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展的想法。

  我们水香洲书院是纯民营,而且是公益的,位于水上公园里面,而水上公园本身又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大家在茶余饭后来这边散步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地方可以读书。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染更多的人走近图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冯先生知道这件事后特别高兴,非常支持。他说当天不管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给广大文学爱好者们签售。

  我们非常感谢,因为冯先生现在年岁大了工作也非常繁忙,活动当天他是刚参加完一个会议就匆匆赶到书院,马不停蹄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又连续为读者签名两个多小时,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感动,也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文化推动者去学习。

  新金融:这次展览共展出展品300余件。这次珍贵的展品是怎样搜集上来的呢?

  展品主要来源于收藏家、作家董达峰和一些“才迷”,包含了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版本、手稿、剧本、期刊、海报、连环画、签名照片、采访稿件、出版建议稿,还有冯先生使用过的钢笔。因为场地面积有限,这些还只是读者收藏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有的藏品令冯先生本人都出乎意料。比如1977年出版的《义和拳》,是他的处女作,也是当年这本书刚刚发行时冯先生亲自题赠给舅舅舅妈的,很有纪念意义。

  许多读者一早就来到现场等候,其中不乏从山东、山西、湖北等地专程赶来的外地读者,内蒙古包头还有9名读者组团来津。不少读者借机向冯先生赠送礼物,以表多年来的崇敬热爱之心,也有读者带来作品请冯先生指导。还有一位小读者,要把心爱的兔子玩偶送给敬爱的冯爷爷,没想到冯先生竟提笔给玩偶补画几笔,又在背后签名,回赠给小姑娘。这一幕幕都给这个寒冷的冬日增添了许多温暖。

  活动结束时大概是傍晚五点多钟,天已经黑了,冯先生问是不是每个人都签过了。他说:“这签字就像是马拉松长跑,有一段时间会出现假疲劳,感觉有些支持不住,顶过去状态就又不一样了。我一直都有个坚持,要给来到现场的最后一位读者签完字,再与大家拱手道别。”

  新金融: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读他的作品最大感受是什么?

  冯先生作品比较多的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里,所以说接触他的作品还是很早的。读冯先生的作品,小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有趣,易懂。比如《神鞭》,这部小说是立足于天津的故事背景进行展开的,有种很强的代入感。他并不是很“课文”式的传达一种高台教化,非要在道德上给予某种高屋建瓴的指引。他的文学作品,很生活、很生动也很情景化,能把你带到文章所描绘的状态当中去。

  上了大学以后,我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法学专业,本专业的书籍实在艰涩难懂,太过理性,虽然可以当成食补去吃,但并不能体验到生活当中、人性当中那种满足感。而冯先生的作品,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有他在民俗文化以及非遗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最主要体现的是人在文学、艺术领域最直接的参与感,而不是机械地灌输。他的文字有血有肉有生命,而你也是这个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冯先生最让人感动也最难得的东西。有种说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学作品要立足于你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血缘,然后再去探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共鸣,总结出的各种简单或深奥的道理,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冯先生不仅写小说,写民俗,还写哲理性很强的散文、诗歌,这说明冯先生能写浅显易读的,也能写有思想深度的,体现了一种深入浅出的强大写作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思考。

  冯先生已经在文学的田野里耕耘了四十年,他的创作如此丰产,让人不禁叹服。当我们看到同样一本书在不同年代的不同版本,一方面说明冯先生很多作品是一直有阅读需求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生活中产生的东西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他的粉丝,能看到这么多冯先生的文学作品陈列在面前,是非常感动的,因为这些展品是生活和岁月的积淀,让人觉得历久弥新,体现出天津人甚至中国人美好的精神内核仍是薪火相传的,是能打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个部位的。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26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