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地》到《艺术之韧》 陕西散文家胡树勇创作的深耕远行

2018-03-20 22:24:21  阅读 117 次 评论 0 条

  12月2日,陕西散文家、安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胡树勇新书《心地》《艺术之韧》首发式在陕西石泉举行。

  从《江汉清音》到《鸟倦知还》《守一不惑》《范》再到今天的新书《艺术之韧》《心地》,胡树勇老师的散文历经了一次次蜕变和突破,文笔日趋成熟,视野更加开阔,这些思想厚重而蕴涵哲理,集史、识、才、情于一体的文字,堪称陕南散文园里的一朵奇葩。

  他以阅世的历练,至深的情愫,高度概括和浓缩了人生旅途中那些最为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这种生发自然的写作,诚实坦荡的品行,使他的散文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和正义的良知。更为可贵的是他将陕南汉水文化用文学的形式、哲学的思索、人性的思考这种新颖的探索和开阔的视觉去诠释、去研究,产生了的深远影响。

  胡树勇老师凭他的才华和勤奋,凭他创作的热情,他的毅力和坚韧,凭他厚实的生活底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坚实步履,凭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感恩,凭他苦行僧般的艰辛探索,终究体会出创作美丽,美丽的创作这至高的行走在文字里的幸福感悟,他终将达至超越极限,超越自我的彼岸。这种爱自己的祖国就从爱你脚下的三分田开始渗入骨髓的深情的美文,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

  胡树勇老师的这几本散文集摆在我的案头,在我慢看细品中,精读对比的阅读中,不知不觉沉浸在其书中所构筑的精神世界里。博尔赫斯说过,阅读一本好书,最大的快乐你能看到从成书之日起到现如今的所有时光的流动。通读胡树勇老师这十年的散文,这种阅读时的满足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满足,是一种无法言语和比拟的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体味生活收获智慧的快乐。我始终相信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字就是好文字,能让你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看到他的执着、坚韧,他写的《心地》《艺术之韧》,我认为描写了他心中的高地,他博学多才,但为人谦恭,他把文美奉献给社会,讴歌家乡的美好,我认为他就是文化大使。在今天精神的力量非物质可替代新时代,在不缺吃喝的状态下,我们每个人就该想想为了啥?需要正能量,寻找高层次灵魂需求,我想这一点他做到了。

  得知胡老师《心地》、《艺术之韧》二书出版,未能到场,希望以一幅《春华秋实》书画贺之。

  在我眼里,胡老师温文尔雅,低调谦逊,视野开阔,不慕名利,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根文化”学者。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一片心灵的高地,在这片热土上深耕远行。

  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向来是人梦寐以求的梦想,然而,想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谈何容易,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向来为人所感动。

  我的父亲的中青年时代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命运似乎要和他开玩笑,因为父亲的父亲曾经拥有过不少土地,身份因而被定为地主,到了父亲自己的时代,他一辈子都没有拥有过所谓的属于自己的土地,甚至没有买过一套住房,他一生都是以租住房为居留选择。

  从父亲的经历和其他我周围人的历程,我看到了,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或者说有没有一套建筑在土地上的住房——我把这姑且也看作拥有自己的土地,在不同的时代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可能有以下诸多情况:当你想要土地的时候,社会让你没有资格拥有土地;当你有资格有土地的时候,你却没有钱;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却因为已到暮年,垂垂老矣,想到很快就要回归土地,而不想再去折腾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

  于是,人的一生,活在世上的时候,没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的人大有人在,死了也没有占据土地的亡者也多的是。

  城里人当然更难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了,他们大不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其实就连那套住房也可能不完全纯粹属于自己。

  但是,现在从农村进城的农民有很多人对属于自己的土地是渐行渐远的,或者说在内心他们已经不稀罕乡村那些偏远的土地,已经开始漠视那些本该珍惜的土地。尽管这些土地对他们来说地处偏远,在房地产开发商眼中也毫无开发价值。这些远离自己土地来到城里的农民,希望在城里也买上一套住房,以免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那些遥远的属于他们的土地在他们的心里也许一文不值。有一个回乡创业的农民,自己要建设一个养牛场,他流转了他承包地周围的邻家农民的承包地,居然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为3元,流转40年,40年总共才花120元钱,那些邻家农民简直是把属于自己的土地送他使用呀!但这些流转土地的农民还自认为划得来,因为他已经决定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与其荒芜土地,还不如多少挣点钱长期出租给别人。

  人真的应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我在想,要一块实实在在的、可以种庄稼的现实土地很难,但我可以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那就是我心灵的土地。

  我的土地我耕耘,心灵的土地就是我思想的土地,如果用心灵去真实地耕耘属于自己内心的这片“土地”,那一定是一块自由的土地,是一种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土地。其实,大多数人都有过耕耘自己这片属于自己土地的经历,有过淋漓尽致的个人自由体验,那就是写给自己的日记。后来,我们步入社会,每天也要写些文字,然而多数都不是自己的真实心声。

  许多年了,我已经出过几本散文集,我总是以自己所见所闻的真情实感为原则,把这样一个真实的基调埋在自我创作的土壤里面。现在想来,我是把它当作自己的土地去认真耕耘的,是要把自己这一片创作天地多撒播一些自由的元素的。比如,我希望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保持一种古老的元素,所以就把第一本书名叫做“江汉清音”;我希望人在社会身心疲惫时,不要忘记寻找心灵回归安静的时候,故我把再一本书名叫做“鸟倦知还”,取自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希望人的一生应该坚守一些东西,抱朴守一,因此我把我的另一本书取名“守一不惑”;我希望一生广读书籍,博采众长,笔耕不辍,故我把我的又一本书取名“博写”。我想这个社会还是要有一些模范,如千年以来像老子、孔子那样的先贤,故我把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取名“范”。

  只有在心灵的土地耕耘的时候,我才会感到放松,舒心,乃至我们所希望的种种自由。

  老早的时候,我出书是把自己所有的作品,或散文,获杂文,获时评,等等,汇集在一起。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写的不够多,不够专一。

  第一本出版的分类作品集是摄影评论集《光影涟漪》,收录了自己的摄影文章。那本书对自己的摄影观集中展示,也成为自己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加分的一本著作。

  这些年因为担负着一个小地方的作协负责人,承蒙大家厚爱,我给一些出书的作家陆陆续续写了序言,加上我读其他作家的书籍所写的评论,就汇集了这本以书评为主的文学评论集。

  关于书评,我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写的。写之前当然要认真读作者的原著,了解写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但重点是从别人的作品中看到一些其他人没有看到,或者看到后没有说出来的感受和感悟。

  据悉,胡树勇,陕西安康人,散文家,摄影家。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江汉清音》《鸟倦知还》《守一不惑》《博写》《范》《心地》《艺术之韧》等散文、评论集和《光影涟漪》《图说汉水文化》《陕南老照片》等摄影集及《风流石泉》新闻报告集等11部个人著作出版。主编《秦巴水乡石泉十美》等30余种书籍,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中国优秀摄影家》《中国散文家大词典》《中国摄影家全集》《安康当代文学史》等60多种书籍。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三届宝石文学奖,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散文选刊杂志社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陕西新闻奖二等奖,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优秀奖。摄影论文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第11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文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27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