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默里见修养

2018-03-21 04:52:51  阅读 102 次 评论 0 条

  当别人误会你,责骂你的时候,你是选择以牙还牙式的怼回去,还是一笑置之不过多理会?

  也许你会信誓旦旦地说“我才不和他一般见识”,可真正遇到的时候,恐怕大部分人还是会由着自己的情绪图一时之快,与对方发生一些争执或是矛盾。

  小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意气用事,尤其是刚有“长大”这种意识的时候,以为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保护自己,会故意做出一些大的动静,比如男生喜欢挥舞拳头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女生则靠一张伶俐的嘴不让自己吃亏。

  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看起来简单易行,却也是毫无技术含量的笨办法,终究都没有把问题解决好。

  直到自己的年纪和阅历慢慢增长起来,你会意识到,越是直接的处理方式,往往杀伤力也越大,效果更是差。

  朋友说他们单位最近提拔了一位年轻的领导,都说年轻人年轻气盛做领导不稳重,可这位同事的呼声却很高,因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稳重。

  话不多,要说也说的都在点子上,从来不议论他人是非,几乎没有在说话这件事情上得罪过别人,或是与同事闹过什么不愉快,相比之下,很多老员工都没有他沉稳。

  这种沉稳的沉默更像是一种智慧的积淀,它绝非易事,因为沉默不只是节制语言,还要控制自己的表情,不安的表情同样会暴露你的焦躁。

  暴露和放任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而隐藏和抑制才是最难的,它是一种高级的自律。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看一个人是否懂得尊重别人,就看他对待服务生的态度如何。

  当时并不怎么理解,直到工作后需要和客户约见,必须要和陌生人一起吃饭,才对这个说法深有体会。

  有时候饭局会安排在口碑不错的店,碰上周末生意好起来上菜就会不及时,这时候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了。

  有的人比较耐心会说:等等吧,毕竟人多可以理解;有的就张牙舞爪地必须要把服务生喊过来教训一通,好像自己受了多大的气一样。

  随心所欲地表达愤怒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愤怒的时候保持沉默却需要修养的磨练和积累,需要心智和身体的多方自律。

  虽然我们是被誉为上帝的消费者,对方是服务我们的人,但该有的尊重还是要有的,钱不能让你自然而然的比别人高贵到哪里去,自大只会让你暴露的更彻底一些。

  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时期,有个青年叫孟敏,他曾赶集买了一个瓦罐背着回家,被一个扛钉耙的人不慎碰破了。

  这事被当时的大名士郭林宗看见了,就奇怪地赶上了孟敏说:“喂,你的瓦罐被人碰破了!”

  孟敏冷静地说:“我早知道了”。郭林宗惊奇地问:“那你为什么不和那个碰罐的人评评理?”

  孟敏回答说:“瓦罐已经破了,找他也没用,无非吵一架,别人看看热闹,再说,他又不是故意的。”

  因此事的风传,孟敏成了东汉的知名人士,请他入仕的官人数十年不绝,但他还是沉默待之,修养终生。

  孟敏的这种沉默,可见其内心的修养深度和崇高的品行风度,这永恒的魅力令人倾倒销人魂魄。

  很多人喜欢在公共场合随意发声,总是让别人下不来台,该沉默的时候不懂沉默,只会让你的人缘越来越差。

  去年同学聚会清点人数的时候,班长问一位女同学怎么没把老公带过来,对方支支吾吾半天说了句工作忙走不开,谁想另一位同学竟然抢过话去说:你们不是离婚了吗。

  因为这样不知沉默,不懂分寸的人让人心生嫌弃,如此口无遮拦也是一种教养的缺失,谁都不愿意和不懂分寸又守不住嘴的人做朋友。

  沉默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和修养,也是对自己的一份爱护,更标志着一个人的成长。

  有什么伤心难过的事情总是喜欢找人倾诉,到处说,希望从别人那里能得到一点慰藉。

  慢慢长大了,我们会发现,说太多,过分地表露自己,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靠倾诉得到的情绪安慰也只是短暂的满足。

  卡莱尔有一句名言:“蜜蜂不在黑暗中就酿不出蜜,人的大脑不在沉默中思考便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

  什么事都不要急着辩解,什么话都不要忙着倾诉,学会说话只要几年,懂得沉默却要几十年。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被学生尊称为“傅子”,开设的《论语精读》二十年来广受好评。

  “傅子”的《傅杰的复旦论语课》在喜马拉雅正式上线了!傅杰教授提炼数百种《论语》研究著作的精华,将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糅合进课程里。不灌心灵鸡汤,不传道德训诫,更不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从《论语》的文字里,听出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28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