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梅的作业-对初中散文教学的一点思考-201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国教师研修网

2018-03-21 11:11:07  阅读 98 次 评论 0 条

  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近年来,散文阅读成为中考的热点,而且也是拉开学生成绩差距的主要题目。在日常教学中,散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够扎实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呢?

  为了能够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我首先重读了《课标》和《考纲》,梳理了初中六本语文教材,力求在把握专家、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俯视散落在各个学段、各本教材中的散文,希望可以找到一条高效的路径、形成一个有序的系列,串起初中散文教学的各个着力点。我原本设想的理想境界是:各个学段能够对散文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各个学段能够形成清晰的层次、明显的梯度。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各个学段的教材对散文教学的要求有许多交叉、重复的成分。因此在教的过程中,我对于散文教学的内容不是很清晰。在初一教过的知识,在初二、甚至初三还在教,但学生的掌握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

  我不得不回到原点,回到起点,重新审视那一篇篇文本,审视我们的课堂。蓦然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对于“散文”文体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把好端端的一篇散文上成了一篇记叙文或是议论文,忽视了散文本身的特质。要教好散文,必须要对“散文”的文体知识有个整体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解。

  重新研读关于“散文”文体知识介绍的内容,使我对于散文有了更深的认识。散文是抒情写意的文体。散文创作有写实与写虚之说,写实就是写景状物叙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视可听可感可触;写虚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理念意向,这些都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样可曲折感觉而不可直接抒写,通常是与写景状物叙事结合在一起的。写景状物叙事不是散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是要借这些来抒情表意,所以最终还要落到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上来。

  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韩少华认为:(散文)“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散文一般不像小说那样以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的塑造为能事,虽然也并非轻视人物情态的传神。散文更着力于人物(有时候就是作者自己)所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气氛以及整体意境的形成;而这一切又都无不浸含着某种真挚的情思和意绪。”

  通过学习,我认为要教好一篇散文,必须要把握散文的本质特点,把握这一类散文的本质特点,把握这一篇散文的本质特点,把握这个作家“最想说的那句话”和独到的言语方式。也就是说,要对文本本身的“独特性”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引申到散文教学上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散文中没有主人公的问题,散文教学的关键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即便是叙事性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例如有老师讲《散步》,把精力放在分析四个人物的性格上,那显然不是在教散文。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如何界定散文的分类。对于某一篇课文究竟是何种类别的散文,教研组内老师的意见也常常出现分歧,这就增加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难度。所以大家认为:“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够区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就够了,能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初步了解散文的一些分类知识就可以了,不必那么苛求。”我也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能了解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即可,能了解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特点即可。太过于细究,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散文特点的把握。

  另外,我觉得在散文教学中,理清思路应该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来对待。近几年的中考中,每年都会考到理清思路的内容,学生往往会丢分。对学生来说,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还是学生读懂散文的必经之路。因为散文的布局谋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强化,教给学生读懂散文的基本方法。比如八下第三单元的《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对于没有学过规范的议论文的初二学生来说,要透过饱含哲理的语句把握作者的观点,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作者作为哲学教授,他的语言鲜活而有浓烈的抒**彩,生动的修辞里包蕴着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思想,特别具有张力。教师要返璞归真,踏踏实实地带领学生逐段梳理大意,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而上下勾连,梳理出这篇课文的内容框架,学生对观点的把握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否则,任何投机取巧的方式只能是自欺欺人。

  当然,每个学段可以在“理清思路”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集体备课中,教研员指导说:“在初一年级,可以教给学生一些主要的梳理思路的方法,如抓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结构——《春》,到了初二,要借助一些内容比较丰富的散文,进一步训练学生理清思路的能力。像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就是要体现如何让初二学生理清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情感脉络比较曲折的散文的思路。”我觉得很有道理。利用理清思路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构建不同学段之间的散文教学内容的序列,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主旨。

  读懂散文仅仅是完成了散文阅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散文的言语方式之美。仿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敬畏自然》时,设计了仿写环节:“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学生的仿写非常精彩,摘录部分如下:

  ——谁能断言那些骷髅般可怖的胡杨树干不会是人类因为缺水而扭曲变形的痛苦面容呢?

  通过学生的仿写,我发现:仿写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了作者的言语方式,而且在不着痕迹中感受到作者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感波澜,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仿写设计非常贴合这篇散文的特点。

  朗读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为散文的情感性特点非常明显,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河流。如《谈生命》中的景物描写其实是很带感情的,朗读时要读出其中的深沉感情。有激动之情,如对江流奔腾景象的描写所蕴含的;有亲切之情,如对小树苗的描写所蕴含的;有大彻大悟之后的感觉、感怀,如对江流到海、树木坠落大地的描写所蕴含的。随着各种景象的渐次展开,各种感觉、感情的变化不一样,朗读时要注意区别领会。当然,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不能只是简单的贴标签似的朗读技巧的演练。

  在散文教学中,还要重点感受、品味、赏析课文中的形象化描写,关注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写景抒情类散文自不必说,有些哲理散文也要关注形象化的描写。比如《谈生命》,课文描写了两种景象,形象感很强,审美感很强。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把握住了形象化的描写,课文要阐述的哲理也就显而易见了,对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效果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具体真切的感受。

  另外在散文教学中,还可以就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特级教师王君做了有益的尝试。八下第三单元有五篇课文,分别是《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喂——出来》。王君老师把这个单元原本排序第一位的《敬畏自然》放到了最后上,她对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因为她认为:“从教学的地位来看,这篇文章对整个单元具有总结作用;从教学的难度来看,这是全单元文字最艰深、理性思辨最浓厚的一篇文章;从学生学习的规律来看,最好遵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科幻小说《喂——出来》、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科学小品《旅鼠之迷》、《大雁归来》等课文不仅天然就是解读第一课的最好素材,能够为理解《敬畏自然》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为逐步推进学生情感搭好有力的阶梯。在知识积累和情感酝酿都已渐趋饱满的时候,《敬畏自然》的学习才会有富有震撼力。”她的成功尝试启发了我:散文教学中,若能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巧妙整合课文资源,深入挖掘文本潜力,就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特别是单元知识)的勾连,打通学生情感的隧道,提升教学境界。

  把握住了以上几点内容,我想就可以把握住散文最基本的文体特点,就会上出“散文味”。当然,如何具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不同学段的散文教学中的梯度,还是需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有意识地推敲打磨的。当然教师不能为了形成自己所认为的教学内容梯度而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设计。毕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呈螺旋上升状态。教学,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总而言之,散文教学应该具备其他文学体裁教学的共性,同时体现这类体裁学习的独特性。散文教学不仅应该上出“这一课”的独特性,还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这一篇散文”的独特韵味。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围绕读懂散文的主旨、习得散文的言语方式来设计,从而实现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就是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

  周智梅 自荐理由:读了一些书,请教了一些同仁,有思考,有探索,有实践,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己的思考。王麟 评为优秀理由:真实!深刻!

  作业要求:阅读推荐的论文和书目,写一篇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对散文本体知识的新认识,对散文教学的新认识。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280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