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余秋雨散文精选

2017-12-05 01:25:48  阅读 132 次 评论 0 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摘下一朵花儿细细端详,花瓣绵柔舒适。花朵的内侧,紫中带白,深紫色斑点如美丽的雀斑,为朴素的花儿平添了几分妩媚。越往花瓣的深处,颜色渐浅,几根黄色的花蕊,曲曲折折地从花瓣中间探出头来。我轻轻地拔出花蕊,用舌尖小心翼翼地吮吸着,花苞里清甜的汁液流进了我的嘴里。哦,熟悉的味道,和记忆中一样让人陶醉。

  童年时代,当青色的毛杏蛋蛋酸倒大姑娘小媳妇牙齿的时候,当老母鸡带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娃到处觅食的时候,当柳絮如白色的絮儿扑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睛的时候,崖畔上,大场边,楼门两侧,处处的泡桐花就次第开放了,山村沉浸在泡桐紫色的花朵送来的香气中。我们摘了花儿,别在辫子上;撮起小嘴吮吸着花儿中的蜜汁,清甜可口。泡桐花儿开得快,开得繁密,可惜也凋落得迅速。几天过后,清早起来,树底下就铺满了凋谢的花朵,阳光轻轻一晒,紫色就变成了赭石色,轻飘飘的乱成一堆。羊儿用鼻子嗅一嗅,也不肯吃一口。展开崎岖世界3发布于2015-04-28 22:18评论道士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

  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

  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

  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

  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

  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

  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

  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

  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

  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

  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

  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

  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

  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

  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

  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

  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

  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泥

  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

  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

  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

  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

  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

  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

  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

  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

  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

  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

  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

  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

  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

  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

  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

  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

  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

  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

  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

  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

  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

  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

  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

  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

  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

  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

  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

  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

  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

  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

  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

  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

  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

  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

  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

  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

  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

  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

  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

  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

  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

  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

  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

  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

  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

  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

  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

  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

  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

  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

  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

  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

  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

  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

  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

  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

  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

  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

  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

  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大凶狠,工匠们不会

  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

  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

  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

  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

  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

  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

  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

  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

  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

  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

  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

  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

  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

  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我只不信,60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

  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

  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

  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

  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

  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

  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

  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

  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

  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

  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

  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

  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

  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

  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

  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

  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

  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

  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

  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

  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

  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

  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

  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

  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所以读到和听到的评论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这个颇具规格的学报在英译中把《文化苦旅》简称为CPAT,原来他们对它的全译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涩,什么时候很想请英语专家再斟酌一下。)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后来曾到武汉打听,得知这所大学躲在该省的边远地区恩施,从武汉出发也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里去过,竟像探险家一样述说着那里的风土人情。我问能不能坐飞机去,被告知:“坐飞机也得好多小时,是小飞机,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来了,因为那里雾多山多。”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却深感中国大地上藏龙卧虎的处所实在不少”。

  也许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编的《收获》杂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女士风闻后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 (现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的王国伟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鲁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后由王国伟先生雇人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

  这件事其实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规范和处世准则在办事,谁叫我事先不打听清楚呢。但我就此联想到,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烦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会全盘毁弃,能像模像样存活下来其实都是侥幸。况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点孤傲又有点脆弱,不愿意为了一种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处钻营、曲意奉迎,往往一气之下便愤然投笔,毁琴焚稿。在我们漫长的文化延续史上,真不知有多少远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资格的精神成果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其间自然还包括很多高人隐士因不想让通行言词损碍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着笔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于一时的需求、风尚、机遇、利益而使历史上某些人的某些书得以出版面世,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连篇累牍的书籍文明的隐显有无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我记得有一位当代青年美术家曾将几十万个木刻印刷汉字层层叠叠地披挂在屋顶和四壁,而细看之下却没有一个字能被我们认识。这个奇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怪诞感,曾使我深深震动。当然话又说回来,历代总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企图建立起一种比较健全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诞感中渗入较多明智的选择,尽管至今这还是一种很难完全实现的愿望。

  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会比它好得多。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

  可以不?展开炫舞天剑发布于2008-08-27 21:14评论1.善和爱是一种自身需要——自塑生命的需要。善和爱拆除了生命的局促藩篱,既通了向外吞吐的江道,使生命从紧张敏感而走向舒展自由;

  善和爱为照亮别人而磨砺了自己的生命光泽,温煦而又晶莹,提升了被欣赏,被审美,被趋近的可能。 7

  而且,善和爱永远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辉互照,生命的精彩自塑变成了一个整体氛围,这几乎就是天堂的降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善和爱提出了过于纯粹,过于苛刻的标准,并以这种标准吓退了自己和别人。

  旁:善和爱是一种人格超脱与升华。《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中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2.世间友情只是欣喜擦边,只是偶然相逢,只是心意聚合,只是局部重叠,只是体谅相助,只是因缘互尊。这么说有点扫兴,但与真实更加接近。如果较早地选择告诉学生们,他们在友情问题上的巨大失落,诸般极端,种种变态,就有可能避免。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是友情的孤儿。我看到,最兴奋的晚年相晤,总是不外于昔日敌手。

  我看到,最怨忿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着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决绝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一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

  二 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因此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三 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全部履历的光明面。它的宽度与人生的喜乐程度成正比。但不管多宽,都要警惕邪恶,防范虚伪,反对背叛;

  四 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精神小村落,寻找途中没有任何实利性的路标。在没有寻找到的时候只能继续寻找,而不能随脚停驻。因此我们不宜轻言“知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安于宽泛意义上的友情,反而彼此比较自在;

  五 一旦获得严格意义的友情,应该以生命来濡养。但不能因珍贵而密藏于排他的阴影处,而应该敞晾于博爱的阳光下,以防心理暗箱作祟。

  旁:所以对于真正的友情也只能期待,不能强求。这个社会人很多,能真正成为朋友的人却不多。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潺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4.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规形态。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的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旁:生活中,我们会企图用眼泪,用诋毁美好,毁灭健康,走向极端这些痛苦的方法打动人,教育人。殊不知,我们起步的一瞬间就错了。

  5.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6.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某个地方,如果曾经留下过王侯钟鼎、将军营寨或名士茶席,此刻却只剩颓垣碎瓦、荒草冷月,中国文人一旦知道大多会找去,而且产生着魔般的感动。这种感动常常连心理程序、凭借词汇也完全相同,可见是一种集体症候。

  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表明,中国文人在整体上倾向于历史体验,既迷醉于感同身受的历史幻想,又迷醉于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只可惜历史太长,步子太慢,循环太多,经常同义反复,不能不满心徒叹无奈,满嘴陈词滥调。

  旁:中国文人群体性人格在凸显之余,又呈现一边倒的姿态。我不是文人,更无权无资格对此作任何评论,大家之间的“拆台”也是心虚胆怯的表现。

  后记:余秋雨的文字在我看来是充满人生感悟与哲理的,太多好的语言,并没能一一摘录,因为图书馆的书该还了,选择了几段在此。而网上一搜,发现文字不全,很多精彩的部分都被省略了,真可惜。

  雁过无痕,叶落无声,关于余秋雨人格、作品的批判终会沉淀,我们也能在一种等候与淡漠中静静品味语言、人生,看遍世间沧桑,春夏秋冬......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你看合适吗?展开極哋誑纞发布于2008-08-23 14:31评论道士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

  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

  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

  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

  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

  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

  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

  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

  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

  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

  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

  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

  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

  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

  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

  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宫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

  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

  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宫。泥

  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

  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

  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

  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

  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

  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

  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

  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

  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

  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

  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

  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

  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

  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

  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要

  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

  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

  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

  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

  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

  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

  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

  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

  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

  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

  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

  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

  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

  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

  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

  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

  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

  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

  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

  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

  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

  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

  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

  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

  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

  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

  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

  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

  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

  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

  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

  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

  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

  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

  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

  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

  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

  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

  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

  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

  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

  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

  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

  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

  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大凶狠,工匠们不会

  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

  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

  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

  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

  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

  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

  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

  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

  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

  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

  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

  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

  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

  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我只不信,60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

  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

  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

  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

  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

  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

  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

  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

  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

  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

  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

  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

  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

  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

  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

  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

  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

  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

  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

  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

  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

  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

  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

  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

  这本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获》杂志上以全年专栏形式连载过,后来又陆续被海外报刊转载,所以读到和听到的评论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觉得特别严肃而见水平的是鄂西大学学报所设“《文化苦旅》笔谈”专栏中该校中文系五位教师发表的文章。(这个颇具规格的学报在英译中把《文化苦旅》简称为CPAT,原来他们对它的全译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涩,什么时候很想请英语专家再斟酌一下。)我很惊讶鄂西大学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散文艺术的思考水平,后来曾到武汉打听,得知这所大学躲在该省的边远地区恩施,从武汉出发也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里去过,竟像探险家一样述说着那里的风土人情。我问能不能坐飞机去,被告知:“坐飞机也得好多小时,是小飞机,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来了,因为那里雾多山多。”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却深感中国大地上藏龙卧虎的处所实在不少”。

  也许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编的《收获》杂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开始兆头不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来过出版约请,但不知怎么一来,我竟然被一位专程远道而来的组稿编辑特别谦恭忠厚的口气所感动,把文稿交给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是,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女士风闻后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 (现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的王国伟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鲁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后由王国伟先生雇人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

  这件事其实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规范和处世准则在办事,谁叫我事先不打听清楚呢。但我就此联想到,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烦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会全盘毁弃,能像模像样存活下来其实都是侥幸。况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点孤傲又有点脆弱,不愿意为了一种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处钻营、曲意奉迎,往往一气之下便愤然投笔,毁琴焚稿。在我们漫长的文化延续史上,真不知有多少远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资格的精神成果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其间自然还包括很多高人隐士因不想让通行言词损碍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着笔墨。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于一时的需求、风尚、机遇、利益而使历史上某些人的某些书得以出版面世,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连篇累牍的书籍文明的隐显有无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现象。我记得有一位当代青年美术家曾将几十万个木刻印刷汉字层层叠叠地披挂在屋顶和四壁,而细看之下却没有一个字能被我们认识。这个奇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怪诞感,曾使我深深震动。当然话又说回来,历代总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企图建立起一种比较健全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诞感中渗入较多明智的选择,尽管至今这还是一种很难完全实现的愿望。

  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会比它好得多。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