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蓦然回首,衡中往事仍旧历历在目。有人说,考上北大,是对于三年辛苦的回馈。然而,三年来衡中为我塑造的沉稳、专一、勇于奋斗的强大性格,才是指导我今后生活最宝贵的财富。
世间舆论将衡中的屹立归因于“不合情理的压榨”,而这恰恰说明了评论者本身的目光狭隘。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所谓的被动其实是衡中学生的极大主观能动性,而衡中所做的,不过是尽一切善意将那种铁打的衡中精神熔铸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现在想想老师的严厉,心中泛起的是感念,是对于整个思想高度一致、执行能力极强的衡中队伍的自豪。
在衡中的前两年,我的思想尚处于一个较为幼稚的阶段。那时的我喜欢数学,常常为了解数学题舍去吃饭的时间、将题记下来留着睡觉的时间去思考,甚至在梦中得到答案。在当时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由我自己做主的青春,我可以通过数学找到进入大学的殿堂。荒唐至极的思想让我难以向其他五科投入足够的精力,以至于各科成绩总是处于一个鹤立鸡群的局面。长期徘徊在年级六十名左右,却并未引起我的足够注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高二下学期。
奥赛报名的那些日子里,我和父母吵翻了天。关于这个问题的尖锐的矛盾,成了我和他们之间最大的隔阂。为了赌气,我干脆跑到奥赛教室后面旁听,和数奥的学生们同步买资料进行学习,上文所述如饥似渴的局面也就由此展开。因为用一科替代了六科,我的时间表显得极为宽裕,总觉得那些肯下苦功夫的人不如我找到了捷径,更为轻松。一些小小奖项对我形成了长久的麻痹,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的我需要一个南墙。
思想上的转变是决胜的前提。任何思想上投机取巧、躲避勤勉刻苦的人,无论行动上有貌似如何巧妙的捷径,最终都是必败无疑,学习上只能扎扎实实低头走下去。这几日总有低年级的同学来向我讨教,爱玩的他们总是投入很短的时间去学习。
总有一个转折让过后的你欣喜,像是命中注定,我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8月23日。那天是我在北大参加优秀中学生暑期课堂的最后一天,招生组举行了见面会。我依旧怀着轻浮的心理向老师展示了我对数学的喜爱和在数学上的奖项,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在自招上对我青睐有加。然而,老师很负责任的告诉我,数院属于热门院系,除了奥赛学生,一般学生不可能通过自主招生和博雅计划进入北大数院。我继续追问下去,我究竟该如何完成我的梦想,老师严肃地说出了那两个重如千钧的字:裸考。
那天晚上北大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文艺汇演,两千多名学生在礼堂里笑语欢声,唯独我坐在后排沉默不言。这才觉得我前两年做的都是效率极低的工作,裸考这条路几乎已被堵上;我也想不出,除了北大数院还能有哪个地方能够让我去得心甘情愿。在晚会的最后,全场黑作一片,偌大的黑色荧幕上只有六个白色大字:我在北大等你。我的心灵被巨大的圣洁之感震撼,我想起了两年前夸下的海口,亲朋好友希冀的眼神,一年后我难道要蓬头垢面地回到家乡?返校的列车上,我凝视着窗外变换的风景,暗下决心:为了今后的人生,为了肩头的责任要敢于割舍。数学必须暂时性的放一放,我要脚踏实地走向高考的战场。
返校后的我变了一个人,无论中午还是晚上,教室里我一定是最后一个奋战的人,每个小本子也都轮换着保存在我的口袋里,宿舍的床头也贴上了我的誓言……就是这样,我在下一次考试考到了年级第15名的成绩,算是一次鼓舞。
而我的升华阶段,是在高考前17天的早上。我失去了博雅计划优秀评定的名额(只差2名),眼看到手的30分彻底泡汤。就是这样,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我的压力陡然剧增,开始无法安眠,食欲不振,精神恍惚。如果挺不过去,则功败垂成。然而我开始悦纳压力,享受压力背后的紧张感。很多同学向老师倾诉,向好友倾诉;可我清楚地明白这些不适合我,我必须独来独往,从而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苦难中奋起,只是勇士;在成功后从容,方为圣人。自主复习前的最后一次考试,我考了年级第一。令我自己都难以置信,我的心情出奇平静,像往常一样继续接受压力,继续埋头实干。在自主复习动员大会后,我在桌子垫板上写下“时间所剩无几,成败在此一举”。这十二个字陪伴我走完了最后六天。
6月7日的清晨跑操前,在老班的号召下,我喊出了那一声发自肺腑的“我要上北大!一七高考,我必成功!”,响声震彻操场,同时百感交集的眼泪夺眶而出。记着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坦然从容地走进了高考考场。英语考试结束铃响起的一瞬间,就像是一次小小的周测,我的内心并未兴起波澜,而是泛起了久违的平静与释然。6月22日23时48分,我看着手机屏幕的查分结果,会心一笑。
昨日清晨五点半,衡中的起床铃再一次响起,梦中的我惊然坐起、穿衣……我知道,三年的衡中岁月,在我的生命里,已经生根发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