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成都文化名人与“成都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8-04-01 14:57:39  阅读 122 次 评论 0 条

  本土名嘴陪大伙儿摆龙门阵,喝盖碗茶老成都传奇大家一起摆。昨日,本报推出 “成都故事五岁啦”特别策划后,在喜爱龙门阵的老成都故事迷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报热线和成都故事活动组委会热线收到了许多“故事迷”的电线周岁生日提前送上自己的祝福,有的和我们分享他与成都故事的结缘故事……在成都故事5年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成都文化名人与故事会的故事,他们热情关注这个属于成都老百姓自己的“百家讲坛”,还亲自来到故事讲坛,和市民分享自己的成都龙门阵。

  熟悉“成都故事·百家谈”的市民都知道,故事大厅内的一副对联:“济济一堂要听先生说往事 悠悠百载须教后辈知前人”。5年过去了,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副对联其实出自流沙河之手。

  原来早在2006年9月成都故事推出之时,组委会曾特意邀请成都文化名人聚会,对故事会提建议。“记得当时流沙河老师有事情没能来参加聚会。”市文化馆工作人员郝艺记得,虽然无法参加聚会,但流沙河老师对于这个成都本土的“百家讲坛”从最开始就很关注,他特意托人给即将开讲的“成都故事”送来了礼物。这个礼物就是由流沙河亲笔题写的“成都故事”4个大字,还有祝贺的楹联。流沙河说,成都故事形式很好,是成都人的宝贝。就这样,流沙河老师亲笔题写的“成都故事”4个字迹一直沿用至今,而送来的对联则作为故事大厅内的楹联,5年来默默见证着每一场故事会的欢笑与感动。

  作为成都人非常熟悉的本土艺术家,李伯清老师对代表成都本地民间话语特色的龙门阵故事会也一直很关注,5年来,李伯清老师多次参加故事会,用散打等艺术方式为成都故事送上了祝福。

  在“成都故事”开摆前,李伯清老师就成为了成都故事专家顾问团的一员,在故事会筹备之初,李老师还出了很多好点子。在2006年9月16日的第一场故事会上,无法到现场的李伯清老师还委托徒弟给故事会送来了一段他创作的“散打”;2006年11月,李伯清老师首次亮相“成都故事”,在故事会上举行了个人专场,“散打”成都人,和市民摆老成都有趣的习俗,讲述成都发展建设中的成都人的种种变化。

  在“成都故事”5周岁生日到来之际,李伯清老师对成都故事的感情依旧深厚。他说,成都故事是用老百姓语言讲述老百姓故事服务老百姓,是成都人千年积累的智慧果实,是成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成都是公认的文化休闲城市,自古以来讲故事、摆龙门阵就是大伙儿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成都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风情和人文风貌的魅力所在。我觉得“成都故事”有三头,那就是有听头、有望头、有享(享受)头。哥子些一分钱不交,可一饱耳福,就像享受了一盘资格的“成都好菜”。

  本次成都故事5周岁特别策划活动的网络入口已经正式开通。今日起,市民们可直接登录市文化馆网站,从首页上直接点击“成都故事5周年”网络入口,观看5年来成都故事的视频集锦和最经典的老成都龙门阵,还可以在祝福专栏中直接留言,讲述你和成都故事的故事,在祝福墙上留下给成都故事5周岁的生日祝福!

  我认为成都的民间话语构成,有着个体的、粗糙的、质朴但鲜活有力的文化特质,彰显个人的价值尺度和生活经验,并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成都故事摆龙门阵的方式,就是围绕成都文脉,尽情展现具有成都特色、成都风情的成都特色民间话语。“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在每周一次的成都故事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沉淀民间的人文底蕴,成都民间话语就像迭现历史、民俗与现实的一面镜子,用纯粹的光,昭示着薪尽火传的人文经脉,绵远而恒久。

  市民张明:亦庄亦谐妙语连珠,评说成都故事;绘声绘色笑浪袭人,演绎天府传奇。

  市民陈善邱:成都故事汇聚专家、学者教授,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展现了成都悠久历史。乡土味浓郁。老成都听了感到特别亲切。本报记者 蒲兰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38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