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长长的索线,生活似搓如捻。如果说人在搓捻着时光,不如说是岁月在洇染着生命。
染,常与春光相连。不用说“雾捻烟搓一索春”“方塘流水绿于染,细草如发沿溪桥”,且说每每春节临近,我们兄妹几个都盼望着穿上一身新衣。可是,那时家里穷,不可能每人都做新衣。虽说如此,作为兄妹中排行老四的我,也依然会在过年时穿上一身“新衣”——那是把兄长穿旧了的灰色衣服洗净了,在染锅里煮一煮,染成靛蓝色,晒干了便会新得直耀眼。春节穿着它走亲访友,并不比大哥大姐做的新衣逊色多少。
最令人期盼的是祖母为我们染彩蛋。除夕夜,吃过团圆饭,天刚黑,我们兄妹几个打着或方或圆的灯笼,到屋子的旮旯处,漆黑的院外,“赶茅狗”去了。祖母则从一个旧陶罐里,拿出平日攒下来的茶叶、洋葱皮等,将一枚枚鸡蛋染成淡淡的黄色或橙红色。倘若春节在阳历二月,正值万物复苏,这时,祖母还会从菜园里扯来一把头顶着星星点点花骨朵儿的茼蒿和萝卜菜等,包裹在鸡蛋上,彩蛋上便有了菜与花的纹儿,也就有了春的足迹。
彩蛋染好了,祖母会把它们藏起来。大年初一,我们兄妹几个早早起床去寻彩蛋,那是不太难寻到的,于是,在能享受一次难得的美味时,还能得到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日子美好斑斓”的祝福。
于是,彩蛋也就有了清香淡雅的春意、水墨画的质感,有了由草木赋予的明亮,以及缤纷多彩的童趣和期盼。
染,有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以及美中蕴含着的历史厚重感。古时的染被称作“草木染”。《诗经》中说“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早在夏商时期,华夏先民已开始使用蓝草进行染色,并尝试蓝草的人工种植。到了周朝,草木染的工艺趋于成熟,周礼天官中还专门设有染色的官制。
远古,一个初春的早晨,一座院子里流泻洋溢着七彩的阳光,一位女子小心翼翼地晾晒昨天采撷的用来作染料的草木;一旁,放有染料的锅里,煮着用葛、桑、麻织成的布,火舌舔着锅底,锅中“咕噜咕噜”作响。晨光中,水汽袅袅,色彩渐渐晕开,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的清香……
这样的染,虽说有着诗情画意的美,可它的整个劳作过程并不轻松,“染”字本身就告诉人们:由于古代染料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布需要反复进行,故从九。
从搜集草木,制作染料,到煮布成色,没有一样是轻松的。可不是,祖母在除夕染彩蛋时,在春节前染旧衣时,常常是寸步不离地守在火炉边,不断地忙碌着,守着一炉火光,也守着岁月的劳累与艰辛。
是的,染,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是一种传统和风俗。祖母曾说,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人也要具备染的情怀。据《唐六典》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染料来源于大自然,而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故而要亲近和融入草木。
绕指之间,草木为媒。草木染,浸润着先民的生活秘密,晕染着对自然的感悟。古诗曰“草木有本心”,人如拥有草木之心,在名利面前,或面对困境,就会云淡风轻。诗言:“云轻似可染,霞烂如堪摘。”将草木之心化作吾之心,人就像舒卷自如的云,胸襟间染上的只会是淡泊和轻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