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套路不破解小学生很难写出好作文

2018-04-12 16:57:39  阅读 127 次 评论 0 条

  “我们来到了田野,沉甸甸、金灿灿的谷穗弯着腰,把大片的田野染成了金色,一阵秋风吹来,田野里泛起了滚滚的波浪……”这是小学生作文里的秋天,沉甸甸、金灿灿、滚滚的波浪,这些词语是孩子们描述秋天时最喜欢用的热词。

  事实上,近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套路化”的问题屡屡被提及,有人总结了一些经典套路:做完好事都说“请叫我红领巾”,老师每到教师节就“燃烧”一次,写议论文举例则是牛顿、居里夫人、爱迪生登场,甚至引用名言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句。当越来越多的套路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的时候,拿什么来破解?

  首先,不得不提所谓的“范文”。相信每个人都记忆犹新:在学生时代的作文训练课上,老师都会按照作文类别讲述起承转合,并根据这样的结构,朗读分享优秀作文选上的范文,或者班级某位同学的大作。作为小学生,很多人感知世界的能力尚未被打开,在他们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认知时,范文就基于某个主题,给了每个孩子同质化的“输入”。如果他们在课余没有时间感知生活,没有通过接触其他阅读素材来增加感知,那么他们对于好作文的定义,就只剩下以范文为代表的一个刻板印象。

  此后,当小学生遇到同类题材的作文题目时候,就会在脑海里搜索范文,供自己在作文过程中模仿借鉴。如此,就难免出现套路了。从老师批改的角度来说,这种“套路化”的作文即便不十分出彩,也不会导致太大的失分。因此小学生会停留在“参照范文”的思路上继续模仿,当这种方式被印证为一种比较有效、能够获得高分的方式,套路就会进一步固化。

  可以说,小学生写作文就像一张白纸,本来能画最好的图画,但老师在课堂上的范文和反馈却让他形成了以范文为准的评价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破解套路还是要从学生的“输入”下手——从素材上说,在模式化的范文之外,必须给小学生的“储备库”引入更多素材;从方法上说,需要通过个性化的引导来开启每个孩子独特的观察和思考方式。

  当然,对小学生作文套路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里、课堂上,家庭同样需要在生活中引导、帮助孩子感知和表达。

  因为从事文字工作的关系,经常有亲友向笔者提出,帮忙给他们的孩子教一下作文。然而,他们对于教作文的理解就是快速传授一种方法,不论碰到什么主题都能适用。其实这就是套路。要想摆脱套路,恰恰应该放弃寻找方法,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思考,在具体的事例中挖掘每一个事物的特点。

  记得在一次长途旅行中,同行的朋友带了一位小学生。为了弥补缺席的课程,家长要求孩子每天都同步完成课堂的各项作业,并额外要求孩子在旅途中写日记。孩子虽然在度假,但内心非常疲惫,每天的日记无非就是当天看到了什么新事物,感到开心、惊喜之类。

  其实这场旅行和日常生活不一样,家长完全可以结合旅行特点,引导孩子去捕捉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亮点。当时笔者和孩子一起复盘她的日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和她聊天,引导她寻找到每天的亮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比如第一篇日记写飞机旅程,最大的特点是因为时差的关系,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当飞机降落的时候,当地时间和起飞地的起飞时间几乎一样。笔者还鼓励她,每天的日记也不必全部都是写景抒情,还可以讲讲旅程中的作业,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在笔者看来,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感受力,并坚持让他们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对照名人名言和作文范文中去僵硬模仿,那么孩子就能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套路也便逐渐远去了。

  当然,小学生作文“套路化”,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些小朋友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去体验丰富的生活。当他们碰到一些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命题作文时候,就只能借别人的表达来堆砌应付了。

  可见,生活才是最好的作文老师。老师和家长应该将主要力量放在激发孩子观察、思考等方面,帮助孩子找到感受力和表达力,让他们拥有发现的眼睛,孩子就可以远离套路,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作文。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40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