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怡以水墨人体表达心灵成长的痕迹

2018-04-18 19:06:52  阅读 129 次 评论 0 条

  2016年5月17日上午10时,首都师范大学国画系本科生推介展--“未名之子”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隆重开幕。作者司怡本次展览有近50余幅水墨画作呈现在公众面前。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的系主任汪港清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领导和教师参加了开幕式。

  艺术家司怡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国画系本科女生,司怡气质恬静舒雅,但她的水墨作品风格却是充满张力,笔法酣畅淋漓,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激情。司仪对艺术的思考是全方位的,在本科如饥似渴学习绘画的同时,她也经常读各种哲学、思想类书籍,不断的思考加深了她对艺术的领悟。对于生命和艺术,年轻的司怡有着独特的理解,“我的画,是我对成长过程中的兴趣话题的一种思索。大部分创作都是一种回忆式的带有主观情感的作品,它们虽然来源于主观情感但具有一定的公众话题性。借助作品,抒写我对“心灵成长”的关注。”

  关于这次展览的名字“未名之子”,司怡是这样解读的,“名字,是尘世的记忆。未名,不知名称,尚未命名。未名之子,在有无之间,寻觅生命成长的痕迹,追问命名。

  笔墨,是记录感知的语言。笔墨的语言,取决于身、心的默契——身,是对水墨技法的掌控能力和经验;心,是心灵的节奏与韵律。

  对话,是发声的练习。而发声,是命名的初始。在被命名之前,寻发声,寻对话,寻一种适合自己的言语。

  汪港清教授在接受艺术中国的专访时表示:“这个展是(首师大)第三次了,每年推介一个非常优秀的同学,这已经是第三届了,它对整个本科教学的创作取向和精气神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这些都能够体现在他们毕业创作的展览上面,这种个人展览的带动力是非常强的,司怡的作品受益于我在她三年级的时候上的水墨人体写生课,在这个课程中我要求他们抛弃一切都为了写实这样一个观念,强化水墨本体这样一种美感和效应,就是说咱们中国的水墨本身具有一种非常大的抽象意味,有一种抽象的美在里面,我们要让她在把握人体造型的基本特征之上强化自己对人体这样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光是表面的认识,还有一种对生命,对生存环境的一种考虑,结合水墨的一些抽象意味,这些抽象不光是水和墨,可能还有一些别的介质在里面,造成一种奇幻、力度,轻飘等等不同意味的水墨形式感。”

  对于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韦红燕老师说:“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家,尤其现在学艺术的这些学生,她们可能在技术上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是技术是为了表达,这个是最重要的,司怡上了这个水墨课,其实很多同学都学了这个水墨语言,但是这个语言能不能表达自己,能不能够表达一种思想,那么这个思想表达出来后能不能有一个引领性,这个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司怡这一点的趋势非常好。”

  司怡在接受艺术中国专访时,针对本次展览的四个篇章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她表示第一部分的作品是参照了课堂人体模特与自己想法相结合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来进行的,主要的元素是身体和图式,以此来表达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第二篇章的娃娃系列,这个系列是从孕育到孩子会说话前的这样一个阶段,“未语”代表的是没有说话前一切都是刚开始的孕育阶段,这样就有一种生命的能量在里面,通过画这些孩子表现我对生命力的一种情怀,同时也有对生命体的担忧意识。”

  “第三章主题是“独白”。入夜后,是属于独白的时刻。夜幕中的独白,追忆,扪心。意想“圆”的饱满,执笔,行笔,步入画面“修圆”的仪式感中。这个部分我画了一系列的卷轴,通过五张画来展现,这个系列都是我在夜晚画的画,夜幕是一个很特殊的时刻,所以我希望能够在夜晚的情境氛围中将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表现出来。这个系列的作品还会继续的画下去。”

  “第四章主题是“消磨”。消磨,藏匿着时间消逝的痕迹,有压力感、危机感、焦虑感。但“磨”字赋予的执着,使“消磨”仍在寻找积极。《朱子语类》有云:“恶去,善自然渐次可复。”

  在司怡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作品多以人体为创作对象,对此司怡认为“人体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我主要想表达年轻人的身体,还有孩子的身体,孩子可能表达的是一种过去,一种回忆,它是在这样的一个范畴里面来谈的,当我看到身体这样一种媒介时,它更能够唤起我的一种敏锐度,觉得亲切。”

  对于自己艺术人生中第一个个人展览,司怡显得颇为感慨,她在开幕式发言中表示:“四年,对于人生来说短暂而年轻,其中的成长虽然有限,但对一段开始而言却意义非凡间。试着与自己沟通自己,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艺术状态——在了解、怀疑、意识、质疑、认识中反反复复进行自我发问,试图清理自己二十岁之前的成长脉络。”最后她感谢了在展览期间所有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和家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42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