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到周末这里就坐满了人,更别说节假日了。不过,这里并不聒噪,也少有喧哗声。“一群孩子坐在这儿看书互相约束,别的小朋友看书,你出声就不太好。”刘怀英说,“透过玻璃,低头扫一扫底下的书,想看哪本换一下也很方便。”
1950年8月,解放路6号,江山县新华书店在这里诞生。1982年,书店重新改造,扩展到了五六百平方。
1998年8月,35岁的刘怀德第一次来购书中心,想看看江山最大的新华书店究竟长什么样。
此后,他一有空就会来这里逛逛,看些关于民俗文化的书。他家住大桥镇,距离市区有35公里,交通并不便利,要转好几趟车。
转眼18年过去了,他头发有些斑白,但还是会坐一小时车过来看看书。不过,书店变得更年轻了,加入了更多新元素,来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年轻。
2014年7月,书店的购书中心搬到了马路对面,在解放路15号新华商厦二楼。整个新卖场约3000多平方米,比原先的卖场大了4倍多。
进门就能看到阶梯书架,两边是少儿图书区。它既是少儿读物的展台,又是可供休息的座位。九级高的木质书架,每一层有六处藏书区。透过藏书区表层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图书。
底下放着一块塑胶红毯,大家只要把鞋子脱在这里,就可以走上去,坐在台阶上阅读。
江山市新华书店总经理蔡农设计阶梯书架的初衷,就是有一个让孩子自由阅读的地方,可以舒展开来,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刘怀英是一个12岁孩子的妈妈,她每到一个城市,有时间就会到书店去看书,但是阶梯书架还是第一次见。
4年前,她从哈尔滨调到江山来工作,全家人都搬了过来。那时,购书中心还没有升级,没有座位,不大的地方都留给书架了。
现在,每到周末这里就坐满了人,更别说节假日了。不过,这里并不聒噪,也少有喧哗声。“一群孩子坐在这儿看书互相约束,别的小朋友看书,你出声就不太好。”刘怀英说,“透过玻璃,低头扫一扫底下的书,想看哪本换一下也很方便。”
在这里,她还一步步培养起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来的时候,女儿不脱鞋。她说你要是不愿意脱鞋就不要上这儿来,还有别的地方可以座。如果你要上去,必须遵守规则。
再往里是文欣书吧,入冬之后,外面极其寒冷,就有不少读者窝在窗边的沙发里,翻翻手上的书。
书吧的一角,旧书架静静地站成一排。远看并没有什么不同,走近了便发现是最老式的书架。3个手工制成的木书架,表面并不平整,细看还能看到蛀洞与划痕。近点闻,它有淡淡的木头香味。
上世纪50年代,它们就伫立在书店,展示过各种各样的书。后来,它们跟着书店搬迁,坚守过书店仓库,如今又到了文欣书吧。它们陪伴了书店六十载光阴,见证了江山购书中心的成长。
现在,旧书架上摆放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这些书是书店从市图书馆的“高阁”借过来的。对刘怀英来说,这些书都再熟悉不过了,有些小说是她小时候看过的。她偶尔会站在这里,重温一下。
有一套书静静躺在书架上——《数理化自学丛书》,它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书本包装极其简朴,素净的青色、浅绿、淡黄色封面。
这套书共发行了7395万册。1978年,物质匮乏,吃的用的大多凭票供应,食品店、菜场里长长的队伍司空见惯。这一年,全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终于重新再版上市,书店门口也排起了长队,排队人脸上的饥渴与那些争购紧俏食品的毫无二致。
“在书店门口,人人手上拿着票,排了很长很长的队。当时,解放路在修路,挖了很多坑,因为排队的人拥挤,还有人不留神摔了下去。”蔡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这套书很难买到的。
一排旧书架,一套自学丛书,满满的怀旧气息。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唤醒了许多人对于新华书店的记忆。
江山市新华书店作为一个县级市店,辐射全市60万人口,是江山人的文化会客厅。
书店入口处的灯牌上有这样一句话,“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蔡农期许,这会让每位读者在踏入店堂的那一刻顿时感觉身价倍增。
文欣书吧有个“今晚有书声”栏目,偶尔有读书会,读者可以在这里与书为媒,互相交流。第一期活动就是以书吧中的3个老书架为内容,以“承载”为主题的征文及朗读比赛晚会。
除了文欣书吧,购书中心还有文欣讲坛、文欣画廊。取名“文欣”意为以文会友,开卷欣然,让读者感受到家的气息。
2014年11月16日,在阶梯书架前,文欣讲坛举办了“江山方言一席谈”专题讲座。江山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不过,在江山,会说正宗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了留住方言,普及方言,书店特地请《江山方言》的作者赵普义等专家过来,给大家讲讲江山话的奥秘所在。
以书为媒,以当地文化为特色,吸引江山学者与文化名人齐聚一堂。文欣书吧和文欣讲坛被本地读者称为江山的“百家讲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