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夜茴 用文字凭吊青春

2018-05-06 22:43:34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生于1983年,北京人,作家。本名王晓迪,笔名九夜茴。2005年凭借小说《花开半夏》一举成名,随后出版《风不飘摇,云不飘摇》《匆匆那年》等作品,成为80后作家中又一位青春文学的领军人物。作品《花开半夏》《匆匆那年》《初恋爱》被改编为影视剧。改编自其小说《匆匆那年》的网剧热播,由九夜茴担任编剧、张一白导演的电影版也将于12月上映。

  近日,一部讲述80后青春题材的周播剧《匆匆那年》以黑马架势杀进了各大视频网站的收视前列,迎来大结局之前就达到近三亿的点击量。如此高的关注度,让原作者、人气小说家九夜茴,在作品出版6年之后重又谈起了当年这部“突破”之作。作为80后的青春文学作家,九夜茴的作品不多,代表作却不少,小说《花开半夏》《匆匆那年》《初恋爱》均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小说《匆匆那年》描述了80后一代人的情感与生活历程,是一部关于青春、校园、初恋和成长的小说,也是作者本人承认耗费最多心力的一部,书中关于80后群体的刻画,几乎复刻了80后共同的青春回忆。九夜茴说,作品刚完成时就产生了将其影视化的想法,如今网络剧在先,亲自担任编剧的电影版紧随其后,当年的愿望算是实现了。

  温柔的笑容、甜美的声线,联想起她的青春小说,仿佛就是记忆中16岁邻家少女该有的样子。

  2008年《匆匆那年》一经出版就成了当年的话题之作,销量不俗,也让九夜茴在青春文学的创作大军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看得出来,青春,是九夜茴心中的一个情结,不然她不会有那么多话想说,有那么多故事想写,有那么多喷薄欲出的感情想要宣泄。唯如此,我们才能在她用文字白描青春的时光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九夜茴自己也用这种方式,对逝去的青春献上了最虔诚的凭吊。

  青春是残酷的,因为它终将逝去,但与此同时,青春也给了我们珍惜当下的理由。

  一边怀念青春,一边对现在的自己还算满意,应该是九夜茴目前的状态。她告诉我,有一次开车从学校门口路过,看到校园里16岁的学生们,顿时心生羡慕。“他们看到我可能会议论,看,那个人开了一辆不错的车,但我羡慕的是他们。车可以有更好的,但你永远没办法重回16岁,想到这就会很难受。但我从怀念青春的痛苦中跳脱出来也是在那一刹那,我在想,如果16岁的我看到现在的我,应该会觉得,诶,这个女人也不错。”

  新报:《匆匆那年》的电影版即将上映,当时是怎样一个契机把它搬上大银幕的?

  九夜茴:应该从2008年这个作品刚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个计划。当时被这部作品打动的人挺多的,不只是80后,很多人都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直也很想要把它影像化。我跟张一白导演很多年前就认识了,我个人很喜欢他拍的青春片,所以也很希望能跟他合作。如果《匆匆那年》要拍电影的话,我没有想过要找别人。

  九夜茴:压力其实还好,反倒是期待更多一些。不过对于剧本内容上也会有一些争执。最有意思的是每次我们开剧本会的时候,只要一跟导演意见不统一,我就跟导演撂狠话,说我不是一个人坐在这,我代表了身后千千万万的读者,逼他妥协。这已经成了我们主创团队的一个经典笑话了。其实在改编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内容的取舍,我们一直秉承着尽量还原作品、人物原汁原味的原则。包括我去年为这个故事续写的番外篇,还没有出版之前导演就叫我把电子版的文件发给他,马上进行剧本的修改和添加。张一白有时候开玩笑跟我说:“不会有比我更尊重你和你作品的导演了。”我可以说是从头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创作,从策划会到剧本会,再到宣传,甚至在导演拍摄过程中,他也会随时给我打电话问我这个细节是什么,这个人物在说这段台词的时候是怎样一个表现方式。我觉得这是对作品、对作者的尊重,更重要的也是对读者、对观众的尊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是存在于文字中的虚构人物,而是在他们面前会哭会笑、立体的、真实的人。基于这些,我们希望拍出来的东西是饱含感情而且充满诚意的。所以虽然过程很辛苦,但还是很期待最后呈现出来的时候。

  新报:小说《匆匆那年》是你2008年的作品了,怎么想到要为这个故事补充后续?

  九夜茴:其实以前我觉得我肯定不会再为《匆匆那年》这个故事多写一笔了,它已经终结了,即便当时有很多人希望我写后续,我都拒绝了,觉得他们(书中人物)就那样停在那儿挺好的。但好多年过去了,我自己也成长了,经历的事也多了,也了解了一些过去的朋友后来的经历和改变。这时候我就发现对于当年的那些事,我自己的态度不一样了,包括它们对我的影响也产生了变化。对于我们80后这一代人来说,刚刚三十而立,可以说正处于青春和后青春的一个关键节点,所以我重新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补充了一个现在进行时式的番外。

  九夜茴:是的,它跟我之前的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它的创作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包括写作状态和语言的表达,跟之前都是不同的。当年在写的时候,我是写了一两万字以后又全部删掉重写的,就是想寻找一种准确的表达状态。后来大家看到的《匆匆那年》给人的感觉会比我其他的作品更加轻松、白话,叙述平实,因为我不想让大家在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什么障碍。我是一边回忆那个年代的我跟朋友们说话的方式,一边在写这个故事的,包括对白中的一些语气词、口头禅等,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大家特别有共鸣吧。

  新报:你在多部作品中都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情节,在你看来,青春注定是残酷的吗?

  九夜茴:对于残酷的理解,我觉得并不是在青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惨烈的事,而是因为那时我们的懵懂一定会让我们经历遗憾和失去。青春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活着,就有权利接受这份“馈赠的礼物”,说它是馈赠,因为即便你将来飞黄腾达,最令你怀念的永远是你年轻的时候,无论它是好是坏。但与此同时,只要你拥有它,你就注定会失去它。当你意识到它的美好的时候,它早已离你而去了。就好像说校服再丑,你也再没有机会穿上它了。这是我觉得青春最残忍的地方。你永远留不住它,也无法去争取,只能任凭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新报:在小说中写了那么多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你个人是如何看待爱情的?青春时代的爱情呢?

  九夜茴:现在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当时的遇见是一种感恩。那个时候我们不说爱,也不说永远,我们只说喜欢,因为我们以为那时候的喜欢就是永远。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爱情观。长大之后,经历了伤害与被伤害,但我依然相信爱情,相信它可以给人带来超越亲情、友情之外的更强大的力量。只不过我不会再去相信“永远”、“唯一”这样的形容词。有人会说爱情现实,但其实它一直没有变,只不过小的时候我们不懂,我们觉得它像水晶一样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褪色,但现在我们明白了,它可能脆弱得像玻璃。

  九夜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写作,我的第一本小说是14岁的时候写的。有的人可能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也有的人天生就有梦想。当你心里有这种强烈的想法的时候,无论做什么最后你都会想方设法去实现它。

  九夜茴:要让我为自己的写作风格下个定义,我觉得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我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浪漫的元素,但我更倾向于让自己的文字“贴地”,让读者更好地去接受它。在我看来有些故事是在天上飘着的,有些是在地底下埋着的,而我写的是在行走着的故事。

  九夜茴:会有这个想法。我手头在写的一部新作品《曾少年》,即将出版。对我而言它应该是最后一部关于青春爱情的小说了,再往后我想写其他题材,对于青春爱情之外的故事,资料也已经积累很久了。

  新报:你不是第一次当编剧了,之前也改编过自己的作品,之后会不会考虑向编剧发展?

  九夜茴:小说创作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编剧需要考虑的问题、受到的限制都会多一些。我会坚持小说创作,但我是一个对世界很有好奇心的人,也会想去做其他尝试,包括创作独立的编剧作品,也是在计划中的。新报记者 宋珅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43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