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一向以享受和随性为生活原则的好友告诉我,她最近在忙着上各种培训课,她说前不久去应聘新工作遇到了好多同行的竞争者,原先她以为自己挺优秀了,但面试结束后她才开始觉得自己以为的 优秀 只是坐井观天式的想法,也是那个时候她才明白,
丹比萨·莫约在《援助的死亡》里写道: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时间不会留下来等任何人,也不会偏爱任何一个抱着侥幸心理生活的人。
所以,别等到夏天了才去健身,别等到喜欢的人约你去看话剧了你才开始恶补关于话剧的知识,别等到领导给你国外出差的机会了你才去学英语,为了将来某一刻随时可能产生的需要,你应该时刻准备着。
在你的身边,是不是也存在着几个这种“努力型人格”的朋友。他们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似乎前面纵有千般苦难,也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
可是,买来了一大堆书,拍照发朋友圈以后却丢在书柜里封尘。每天自习室都能看到他们晨读的身影,可每次考试依然挂科。经常彻夜工作,几年过去了还停留在原来的岗位上,薪酬也从不见涨。
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很勤奋很努力了,可最终完成的只是一次又一次自我欺骗的感动。
之前办公室隔壁有一家创业公司,员工大多都是年轻人,每天都会在晨会上斗志昂扬地宣读励志格言,洪亮的声音能响彻一整座楼层,着实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感觉。
可事实上,有好几次上班时间,我都看到他们不少人躲在楼道里吸烟、扯谈,还有的甚至靠在阶梯上打盹,真正在干正事的没几个。
可见,这家公司的管理都过于看重口头形式上的努力,而唯独忽略了,也只有培养起员工们内在的专注和进取精神,才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我有个九零后朋友小尔,是一个本地美食公众号的编辑。每次有新的餐厅开业,她总能第一时间前往探店,一尝究竟,还隔三差五到周边的城市去进行美食搜索。
经常看到她在朋友圈里po出各种琳琅满目的诱人美食,也不禁让人羡慕不已,他们公司的福利可真好啊。
有一次我到他们的公司去办事,只见小尔正在协助一名员工办理离职手续。她见了我,叹了口气:
小尔说,自从工作以来,她也接触过不少新人。他们在入职的时候,普遍心理期望过高,都以为这份工作不过就是到处吃吃喝喝,随便写写稿子交上去就完事了。
然而这份工作并不如外人所想的那般轻松。每次探店之前,都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拍出一组好看的美食图片,他们往往要待在店里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采集好相关素材,回去以后就要马不停蹄地写稿、修图。好不容易把文案整理出来交给客户,还会被各种修改意见耗尽精力。
小尔说,别人的节假日,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一个姑娘人家,经常扛着一台五六斤的单反跑几家店,忙起来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也是常有的事。
你只看到别人表面上的体面光鲜,却看不到他们私底下为这份工作付出过多少心血,承受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和艰辛。
世界上没有一份职业是不苦的,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咽下所有的委屈和眼泪,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在小说《离歌》中,毛北写过:“我努力奋斗,依然被瞧不起;我天天熬夜加班,依然只够填饱肚子;我想向全世界证明我,却没有一个人理我。”
你长期加班、挑灯苦读,自以为已经足够勤奋了,甚至把自己都感动得一塌糊涂。你频频通过在朋友圈“晒努力”来换取他人的认同和鼓励,可是你发现,点赞数却寥寥无几。
其实,更多的人只会关注你所取得的成果,至于你努力和奋斗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一点都不重要。
张朝阳曾做客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杨澜问他,最艰难的时候你有可以倾诉的人吗?
你要克服这个时代的惰性和焦虑,把努力埋进心里,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你总要学会一个人,去闯过这条路上的所有难关。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渐渐明白:你的努力和成长,从来不需要太多的旁观者,那永远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战斗。而你的价值,也就在你的战场中慢慢体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