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历城区日前举办了“身边的感动”——优秀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据悉,“身边的感动”是历城区今年新推出的一个党建专题,旨在发现和宣传在基层一线、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员。今年以来,已拍摄播出党建专题片2期、26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感动自己、带动他人,鼓舞全区干劲,增强发展势头。在此次报告会上,6名优秀员进行宣讲,他们均来自历城区基层一线,是该区广大优秀员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在历城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能打硬仗、拼搏奉献、真抓实干的扎实作风;更集中展现了该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创先争优、积极进取,争当全市“四个中心”建设排头兵的良好风貌。
选树优秀典型是历城区落实“453”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该区以评选“历城实干家”为重点,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大力发掘和宣传优秀典型,并将各行业中的典型视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见证发展成果的宝贵财富,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学习先进事迹,汲取榜样力量,在各自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年61岁的芦继红,自1991年起,先后担任济南卷烟厂物业管理部经理、家委会主任、烟厂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2006年后,济南卷烟厂物业工作和社区居委会工作分离,芦继红便只负责社区居委会工作。
在工作期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居民,芦继红在社区组织成立了“银龄之家”,这在当时是全市首家社区老人便民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医保、维修、代办、家政等免费上门服务。之后,她又组织成立了“天翼志愿服务队”,对社区中独居老人定期走访,提供长期一对一帮扶,成为全国烟草行业中赫赫有名的优秀团队。此外,芦继红还创新性地开设“姐们热线”服务,成立“议事小组”,随时接听和解决居民诉求,并为社区的孩子们开办了“阳光快乐课堂”,解决了暑期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
社区工作干得越久,芦继红就越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居民的事她都想尽办法去办。这些事情,看似不大,但关键时刻需要有人站出来、冲出来干,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芦继红觉得她必须是那个带头干、努力干,并且始终坚持干下去的人。
2008年,是芦继红最难忘的一年。她刚为社区跑来70多万元安装监控的钱,就病倒了,诊断结果是宫颈癌中晚期。住院前,她把工作一项项、一条条和同事交接清楚,并叮嘱同事不要把她生病的事告诉任何人。但办事居民找不到芦继红,就到处打听,还是得知了她患病的消息,冒着大雪,走了2个多小时、近30多公里的路程,赶去医院看她。芦继红被居民深深感动了,就是那一刻,她下定决心,只要能再回到岗位,活一天干一天,好好为居民服务。
在社区居民的关心和激励下,芦继红术后3个月后便重新回到社区。此后,芦继红又两次患重病,但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家人对她的坚持起初并不理解,她对家人说:“我是用工作来养命,工作着我就快乐着,越干劲儿越大”。对于芦继红的执着,家人的态度从反对变成无奈,又慢慢变成理解和支持。
通过这几次患病,芦继红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干社区工作,处理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但居民给予她的,却是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最深沉的爱。
今年7月份,芦继红因身体原因辞去社区党支部书记职务。但作为一名入党41年,热爱社区工作、乐于服务的党员,她不会就此消沉,更不会离开她热爱的社区事业。“就算不干社区党支部书记,我也要做个最积极、最有带动力的社区居民。”芦继红说。
刘和国是历城二中副校长、济南稼轩学校校长,25年前,他带着青春的火热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光匆匆流逝,25年过去了,他和历城二中600多位教职工始终以“人生在勤”的校训激励自己实干、奉献,无怨无悔的坚守三尺讲台。
刘和国认为,关怀每一位学生是自己的责任。历城二中是一所管理严格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往往好几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每一个班主任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还得照顾好学生的生活起居。刘和国工作的前5年,担任初中班主任,初中生年龄小、容易生病,半夜三更送学生到卫生院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要把生病的学生及时送回家。20多年来,很多孩子对他说过类似的话:老师,您就是我们的“大家长”。刘和国觉得,当“大家长”很辛苦,但每当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时,每当看到无意犯错的同学想尽办法弥补时,每当看到节日里学生温馨的祝福和问候时,他都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刘和国把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当成本职。他探索出“阅读式教学”和“朗读式教学”两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情。凭借这种敢于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形式,那一年,他在全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也成为历城二中第一批获此殊荣的老师,而最令他骄傲的是很多学生通过他的教学法爱上了语文学习。但是教学改革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刘和国又总结了“三谈三写”作文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思考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写跑题的少了,思路清晰和内容充实的多了。
2007年担任校长后,刘和国把引领学校更好发展作为使命,利用老教师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白芳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曾经是刘和国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两人又结为师徒。在备课中,如何设计出精彩的环节;课堂上,如何发挥个人优势,上课的举止是否得体,上课的语言是否准确,刘和国都手把手地教她。最终,白芳老师工作5年,就获得了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成为历城名师。看到学生成长为优秀老师,看到一个个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激荡在刘和国心中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知足和骄傲,更是历城二中新老接续、英才辈出的欣慰和豪情。
今年75岁的刘继芳是山大路街道洪北社区居民,从2000年开始担任小区4号楼的楼长,到现在已经17年了。
第一个“宝”是一块写了18年的小黑板,那是街坊邻里每日必看的“晴雨表”。她保持着每天早上六点听广播,六点二十五分准时在小黑板上写天气预报的习惯。这么多年来,黑板上的内容也在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居委会活动通知、停水停电、买电提醒等,让居民的生活更方便了。
刘继芳的第二个“宝”是一把每晚准时锁上的平安锁,这把锁让她成为忠诚守护楼院住户的“铁将军”。洪北社区是开放式小区,原先经常会发生丢自行车、丢电动车电瓶的事。她当了楼长以后,九点半就开始锁大门,刚开始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很不方便,有着急的、喝多的,就开始踹门,翻墙,她不在乎,当时就想,必须坚持下来,才能让居民有个更安心的环境。后来居民也慢慢理解了,一个星期后,就没再发生过那样的事。现在大家早就习惯了九点半会按时锁门,院里的偷盗行为,也几乎没再发生过。院里的老人见了她,就拉着她的手说:有你在,每晚都能睡个安心觉。
刘继芳的第三个“宝”是居民的信任,让大家打心眼里相信“有困难就找楼长”。几年前,小区安装暖气,通知下来的当天晚上,刘继芳就挨家挨户地征求意见。因为居民的信任,一天时间,就得到了98%以上居民的同意。但安装暖气片的时候,刘继芳心里还挺没底,看到有一户在拆壁挂炉,她就上前问:这么早就拆了,要是安不上怎么办?邻居开玩笑说:安不上就上你家取暖去,大家都乐呵的笑了。刘继芳感受到大家打心眼里相信她。邻里之间可能不会发生什么大事,但就是这样的点滴小事,传递着感情,凝聚着大家的心。现在大家出远门经常会把钥匙交给刘继芳保管,居民有矛盾也会找她调解,楼洞里的小孩会亲切的叫她楼长奶奶,得到大家的肯定,她心里感觉很踏实。
刘继芳觉得,作为一名员,就要做出个样来。她组建的“党员先锋队”,通过力所能及的努力,为她胸前的党徽增了光,也为社区添了彩。现在,在小区里、在党支部中,只要大家有困难,就找“党员先锋队”,就找刘继芳,她和党员先锋队就像一面旗帜,一直在洪北社区上空飘扬,为居民服务,为社区、为街道增光添彩。
今年54岁的侯炳河现任历城区环境卫生管护中心东风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他17岁参加工作,已经从事环卫工作37年了。
2001年,侯炳河调任东风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此后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去管理好这支队伍、怎么创新工作方法、怎么打造城管品牌,怎么把苦干变成巧干,从低标准干成高标准。
2005年,他大胆提出“环卫进社区”的想法,当时,这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史无前例的。面对有的小区垃圾常年积累的问题,侯炳河坚持一个“干”字,带着所里80多名职工全体出动,每天早出晚归盯在垃圾场,连干10天,清出垃圾几十车、上千立方米,彻底改变了社区的环境面貌。他时常在想,环卫这份工作,岗位平凡,但能干好就是不平凡。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做,当成一份终身事业来做,敢下力气,愿动脑筋,就肯定能干出一番成绩,就肯定能达到群众满意。
今年,在济南创城工作中,侯炳河带领环卫人是拼了命地干,豁上了干。他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早上,先查看保洁员早普扫情况;晚上,不管多晚,都步行到路上检查一圈,查看夜间保洁情况;每天,他都带着管理人员,用步行检查法到各路段巡查,检查时,主干道、人行道每平方米尘土计量不超过2克,标准要求都比原来提高一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创城数次检查中,侯炳河所负责辖区的环境卫生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更让人欣慰的是,辖区居民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认可,都表示通过创城,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工作以来,侯炳河的付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特殊贡献奖”、“优秀城市美容师”等多个荣誉称号。
在环卫行业里,侯炳河干了37年。“一开始是为了一份工作,后来是为了一份责任,现在是为了一个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前景,这是所有中国人正共同努力、并逐渐变为现实的‘中国梦’。‘中国梦’如同摩天大厦,‘我的梦’则是一砖一石。我愿意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拼搏、不懈奋斗,让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泉城济南这一方沃土,让我们每一天的努力,都能为我们这座城市增光添彩、使之成为最整洁、最美丽、最文明的城市。”侯炳河说。谢允岗
谢允岗是华山街道工作人员,先后参与过高家村、石门村、宋刘村、高墙王村和姬家村的拆迁工作。人人都说拆迁难,但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明白,每时每刻、每个环节、每家每户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
但是再难也得有人干。谢允岗和组团成员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带动、相互激励,步伐坚定地往前冲,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打开了突破口,高家村112户全部清零、486人全部外迁,为整个片区拆迁的顺利开展打好头阵,也为下一步拆迁的全面推进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骨干。在成绩的背后,他想的是如何能更快、更好地推动拆迁工作。
谢允岗常常是白天忙着入户测量,晚上再去拆迁户家里做工作,只要跟村里能搭上亲戚、论上朋友的,都被他拉来做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晚上12点到家也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实在太晚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将就一晚。村民家的门一晚上敲不开,第二天晚上再去敲,一天做不通工作,第二天再去做,闭门羹吃多了,脸皮就厚了。后来,他把这种工作方法形象地称为“32趟工作法”。谢允岗说,当遇到拆迁群众责难、谩骂和围攻的时候,当闹事人员一家对他持刀相向的时候,当被锁在村委会门外的时候,让他始终充满激情、不言放弃的,正是内心的那份坚持和韧劲儿。这种坚持和韧劲儿,不仅体现在拆迁上,更体现在当前各项工作上,这就是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职责和本色,更是一名员的信仰和担当。
谢允岗认为,对于拆迁干部而言,不能只关注群众啥时候签字、搬走,只有始终以心交心、真情感化,才能真正实现良性拆迁、和谐拆迁。通过深入了解群众的问题,从群众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家庭的实际困难,谢允岗和工作组成员一对一靠上做工作,一趟趟跑,一户户攻坚,为每家每户算清环境账、财产账和保障账,把一切能为他们做的都做到极致。拆迁是个耗神、费力的事情,一旦干上,就成了工作和生活的全部。自从干了拆迁,谢允岗和工作组的工作人员9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假日、没有休息时间,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因为,大家都明白,干了拆迁工作,必须舍弃小家,顾全大家。
如今的华山街道,一座现代山水园林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将来必定是生态靓丽、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而像谢允岗这样的“幕后英雄”不会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还将会继续提升境界、强化作风,为历城经济社会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年56岁的李洪文是历城区供销社派驻南部山区西营镇叶家坡村的。2016年3月15日,是李洪文作为报到的日子,当时他就想:只要党组织信任,他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成为后,李洪文谋划着,要想让叶家坡村早日解困脱贫,就必须从抓党建、强班子、做表率、带队伍抓起。于是,他协助村里建立健全党员开会、学习、议事等各项规章制度,每月不定期地举行两次党员学习、会议,让每位党员畅所欲言,为叶家坡村解困脱贫建言献策。他每天四点钟准时起床,骑摩托车翻山越岭往返于5个自然村之间,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进行走访,把困难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兄弟姐妹,去帮助、去照顾。一年半时间,他跑遍了叶家坡村一万一千亩山坡的每一条山峪,查看分析当地山势、土壤,并结合自己多年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的经验,形成了叶家坡村的脱贫发展规划。通过抓思想、抓行动、抓带动,党员的心逐渐收回来了,群众的心也拢了起来,叶家坡村的党风、村风、民风得到了根本好转。
李洪文最开心的,是为老百姓办了一点事。叶家坡村地质构造特殊,打井打不出水来,村里人、畜用水,主要靠建蓄水池截留雨季地表水来解决。李洪文通过多方奔走协调,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帮助开挖铺设自来水管道13582米,建设100立方米和200立方米的蓄水池各一座,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围绕脱贫这个“第一要务”,他积极想办法、找门路,调整村子种植结构,改变生产方式,引导村民种植高山越夏蔬菜,发展高山小米,高光效苹果,饲养小尾寒羊,并成立为农互助服务队,吸纳在林果、蔬菜、禽畜养殖等方面经验丰富的村民为队员,为村民授课,教村民技术,互帮互学互助,形成联动效应,让先富带后富。
李洪文身患几种早期肿瘤,医生让他一年进行一次手术治疗,他却因工作忙至今未去住院治疗。驻村后,他的腰带缩进去了8个扣、20多厘米,体重轻了43斤,整个人又黑又瘦。但李洪文觉得,今天他在叶家坡村作难吃苦,就是为了让村民早日解困脱贫,过上好日子,不再作难,不再受苦。“我是员,就意味着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意味着必须奉献牺牲。”李洪文说。(撰稿/本报记者 李小梦 通讯员张鹏 摄影/王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