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从远方的江湖归来

2018-05-14 18:40:49  阅读 145 次 评论 0 条

  去年年底,文化史家、作家余秋雨自称的封笔之作《泥步修行》出版,但此后的他依然忙碌。国际读书日当天,余秋雨在喜马拉雅APP开设了一门“中国文化日课”,计划用一年时间为订阅者普及中国文化史。他在发刊词中写道:“很多朋友说,多年不见,你终于重出江湖了。其实我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从远方的江湖回来了。”从纸质畅销书到电视节目,再到时下最火的音频付费,自称一直游走在文化苦旅上的余秋雨,似乎每一步都踏准了节拍。

  今年72岁的余秋雨头发花白,但在网上看他和黄执中的喜马拉雅直播,反应还是很快,应答流畅,逻辑清晰,两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黄执中反而像个学生。姜还是老的辣。毕竟余秋雨当年成为国际大专辩论赛的点评嘉宾,被主办方称为“华人世界最会讲话的人”。

  近十年来,余秋雨没有在媒体上高频出现,但他说自己并没有停下来。“在你们看不到我的那么多年”,余秋雨到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以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地方讲授中国文化,又在香港浸会大学担任了两年的教授,还在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担任了三年的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又成立了秋雨书院,要他培养中国文化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整天写,整天写,太累了,我每本书都要有自己的感受,要考察,我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力量去做考察了。”去年出版《泥步修行》时,余秋雨说这是自己的封笔之作,不会再写。但年过七旬的他并不OUT,尽管很少上网,但看过《琅琊榜》、喜欢歌手华晨宇的余秋雨很清楚,现在读者阅读的方向改变了,他们更喜欢的是听。“我也算与时俱进,来做这个音频节目。我不会按照一般教科书和历史书的规范来讲”,余秋雨表示,他想讲的是能和西方文化形成比较的中国文化史,是定位于世界坐标的中国文脉,这些观点来自于连续几十年的实地考察和一路思索,因此不会与别人重复。

  做“中国文化日课”,余秋雨都是一边写文稿,一边录音。针对当下很多学生通过唐诗宋词去了解中国文化,他认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需要有世界坐标。为什么莎士比亚、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人被全世界接受?我们不太讲莫扎特是哪个国家的了,莫扎特就是莫扎特。中国的文化一定要选择最佳的,用世界的眼光来普及,要优中选优,这样才对得起这么匆忙的时代。

  在新开的音频试听课中,余秋雨讲到老子和孔子的相遇:“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才会产生着了魔一样的精神淬砺。”这种精英式的话语表达,颇得复旦大学文学博士顾文豪的欣赏,在这位音频内容高级制作人看来,余秋雨有一种很稀有的想象共情能力。

  《文化苦旅》的策划编辑王国伟与余秋雨相识于1983年。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他几乎见证了余秋雨事业和仕途的整个上升期。他曾经专门写文章回忆了这段过往:《文化苦旅》开始是在《收获》杂志开的专栏,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但只能放到该社已出版多年的散文丛书中。余秋雨认为,散文丛书参加的人太多,而且开本太小,显得小气。一次,王国伟去余秋雨在龙华的家,看到书稿扔在书房角落里,像一堆废纸,有杂志的复印件,有他手写并修改过的,还有几块内容用糨糊粘贴的,稿子上满是出版社各种色笔画画改改的痕迹。王国伟看过原稿后,认为余秋雨很有说故事的能力,每一篇散文里都有一个故事结构,故事简单,脉络清晰,让阅读者顺此脉络进入,轻松有趣。这恰恰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再加上他独特的文字表现力,自然就会拥有读者。

  在《文化苦旅》受市场追捧时,也有人批评《文化苦旅》过于煽情,语言太甜等。但《文化苦旅》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琐碎的写作视角,它的文本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此后,王国伟曾约过几位当今一流的学者,试着写文化大散文,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都一致表示,这是属于余秋雨的能力。

  至今在知乎上查询余秋雨,最火的评论依然是“为什么要骂余秋雨?”一位网友这样回答道:余秋雨开创了“大散文”模式,这在文学界是有目共睹的,他从宏观历史中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化的视觉去进行情感剖析和解读。《文化苦旅》开篇的《道士塔》,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种视觉的解读一方面非常容易打动人,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历史本身的厚重和残酷。通俗点讲,就是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煽情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冲击和重建,一方面国人意识到对于利益的追逐,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余秋雨恰逢其时地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极大地降低了中国人讨论文化的门槛。

  对于大众的各种质疑,余秋雨表现得云淡风轻。他在《借我一生》一书中曾经提到:“今天我也把射向我的万支乱箭带回来了,哗啦啦地搁在楼板上,让黄鼠狼们消遣去。然后锁门,摇手呼喊,我们也到镇上去喝酒。”待至其收官之作《泥步修行》,有记者特意问,这书名感觉别有深意,是否和您这几年的心路历程有关?余秋雨爽利地答道:“这是一个很阴险的题目,希望我讲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些人来攻击我,不存在,我们走在路上,也是泥步,泥步这两个字,是让我们脚踩我们的大地,讲的是有一些本土感的意思。”

  不过,对于余秋雨的封笔宣言,王国伟坦言:“事实上,余秋雨号称封笔已经多次,但从没有封住。理由很简单,如果他放下了笔,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与社会最本质的联系。时至今日,书店书架上不依然摆满着他不停出版的书吗?但面对这琳琅满目的图书,我坚持认为,《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所有书里写得最好的书,因为真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49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