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让有些人宁可死也不去

2018-05-17 17:50:47  阅读 119 次 评论 0 条

  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有被流放之人,然而清朝却是人数最多的。在清朝众多遣戍地中,宁古塔地区是流放犯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当时被流放到宁古塔地区的流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文字狱或涉及科场案被发配的。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城,一个地名。位置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境内。东边与穆棱市毗邻,西边与海林市交界,北和牡丹江市相连,距哈尔滨市320公里,距离牡丹江市23公里。清顺治十年(1653)在此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余年。

  然而,不是塔,为什么叫宁古塔呢?相传,满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宁古塔其实就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满语六为宁古,个为塔,音译成汉语,就是宁古塔。

  宁古塔后设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的前身。满清时期的宁古塔将军驻地,也是满清朝廷在盛京以北方便管辖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的一个区域中心,和边防重镇。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成为东北各族进贡礼品给朝廷的一个中转站,与盛京齐名。

  前面提到,顺治十年设置宁古塔。自因时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被发配到宁古塔。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又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在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让宁古塔成为有名的流放地。

  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特批。

  当时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将化为乌有,怎能不令人害怕?

  其实,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瑷珲、齐齐哈尔等地,离帝都是越来越远。宁古塔虽然位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是清皇族的老家。但是可别忘了,宁古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宁古塔地区,很适合进行重新做人的改造,更像是一座人间地狱,猛兽出没,凶多吉少。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更重要的是,那里一直在清政权掌控中。而且禁边令的颁布,使得关外被牢牢控制。把不放心的政治人物流放到一个放心的地方去,这也许是中国历代当权者共同遵循的一个规则。顺治年间,中国其他的地域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南方没有被完全控制,那更何谈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随着清朝中后期俄国的疯狂扩张,让犯人们戍守边疆,防范沙俄的侵扰,也成了一个重要原因。

  历数中国古代的刑罚,粗算起来可以分为肉体伤害、杀戮和流放三种了,刑罚之残酷不用多数,流放更像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不死也成半个残废了,其中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经自杀,颇有点听天由命的意味。记载中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在彰显皇权的威严下,生命显得无足轻重。长痛不如短痛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我想犯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选择。

  罪犯冒着饥渴冻伤和野兽的风险来到了宁古塔,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接受风沙洗涤,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以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决心。

  流人初到之时,虽有文才在身,但不会耕作,又无生存之道,意气消沉。但是沉下心以后,他们又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开馆收徒,教书育人。加之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交结为友好,这些流人常常成为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

  又要搬出这个诗人吴兆骞,他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在现场做诗相赠。他出了一本《秋笳集》,集录了许多诗词如《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等等。

  而文人们还可经常相聚,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时而相聚饮酒赋诗,时而又寻密探幽,登临山水。他们撰写游记,诗词来记录山川风土人情,还为当地名胜命名。吴兆骞、张缙彦在新城西门外的鸡陵山下发现了泉水,张缙彦为之命名泼雪泉,并请来石匠在泉水崖壁上题词刻字。游西山,探访东山白石崖,到东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寻访古迹。将流离的痛苦撇到一边,寄情于山水之间,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智慧。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他们还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在自己家中设立学堂,以《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义务教书育人。宁古塔将军巴海、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后来还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方学校。

  当流人来到宁古塔时,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时间推移,随着商贸的繁荣,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533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