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对当今创业者的一些启示

2018-05-17 17:59:24  阅读 144 次 评论 0 条

  在佛陀的时代,古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等。自上而下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首陀罗,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可类比为跟公司核心业务之外的工作人员,看门大叔,扫地阿姨。(并无贬义,只是做个大致的类比。)

  而这四个阶级之间是不能流动的,就是员工一辈子都没有晋升渠道。这明显不是健康的公司架构。那么就出现了一个人说,你这公司不行,我不在你这干了。我自己创业,做个架构更合理的公司。

  在佛教创始之初,印度是婆罗门的天下,宗教也是婆罗门教独大。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就是要反对婆罗门,可以视为一个后入局的创业者。那么为什么是悉达多创业,不是别人创业呢?一来,它是一国王子,他是第二阶级刹帝利,他有财力物力和知识储备来创业。二来,他虽然不算被压迫阶级,但是他还能感受到阶级,外加有些宏伟的情怀,想改变这操蛋的世界,就头脑一热走上了创业的道路。看看那些创业的富二代,大致都这样吧。

  佛陀创业的大致背景说完了,我们就来看看佛陀在创业之初是如何建立团队的吧。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佛陀创业故事:鹿野苑初传佛法。也叫鹿野苑初画大饼。

  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

  佛陀悟道,可以理解为有了自己的创业构想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然后第一件事儿就是鹿野苑初转佛法,拉合伙人,建立初始团队。我们可以理解为马云1999年在湖畔对那17个人的讲话:跟着我,干大事儿去!保证以后大伙儿有饼吃。

  佛陀对当初他爸派来伺候他修行的的乔陈如等五个人,说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

  佛说“苦”。就是分析行业问题。当时的印度宗教圈儿(或者说社会圈儿,因为政教是合一的)的问题是啥呢?婆罗门教一家独大,社会阶级固化,底层人民没法活。生活很苦。但是佛陀不能只这么总结,只说底层人民受压迫,那就是要革命了。人家不想革命,而是要创立宗教。宗教一定要有个普世性的理论:那就是世间皆苦。不管你是首陀罗,还是婆罗门,你要经历生老病死,那都是苦。

  佛教这个苦,说的是无常,就是不永恒。就拿爱情比喻,有的人认为爱就要永恒,永恒才是美好的爱。“说好了一辈子,差一天,差一个时辰,差一秒都不算一辈子。”佛陀也这个意思,要快乐就要一直快乐,只要有一点苦,就叫苦。这么说其实牵强,但是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这种宗教意义上的苦,可能一时半会儿有点难理解。当时的上层阶级,既得利益群体肯定也不同意这个理论。但是没关系,只要先争取到部分受众就行了。创业者并不需要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只需要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会有市场。比如在当时的印度,主要感觉苦的肯定是吠舍,首陀罗等下层阶级的人。他们听到“世间皆苦”,可能就认为,对对对,你说的对,我太苦了。

  佛陀说“集”,就是分析原因。你知道你为啥苦么?因为我们在轮回中,因为我们受因果业报。快乐总不长久,所以苦。

  灭,就是画大饼。给你个前景。想知道哪儿不苦么?涅槃,脱出轮回,去了极乐世界,就不苦了。一直快乐。

  佛陀鹿野苑说法,说的四圣谛,就说这些。然后那五个人就跟他混了。开始了创业道路,四处传播佛法。而佛教的壮大,也是靠四圣谛。不管对谁说佛教,必先说四圣谛,因为宗教就是要人跟随和信仰嘛。

  佛教传播到了中国,其实也是创业。佛教刚到中国来也是弱势文化群体,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跟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融合的宗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之路,其实就是佛教的中国“上市”之路。

  佛教在中国发展“创业”,虽然没有佛陀什么事儿,但是也是一代代佛教徒“续佛慧命”的结果,也算是佛陀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从秦汉至今,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孔夫子他老人家的,而孔老夫子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开始佛教因为其适应性和包容性,也在士大夫阶层流行,但是佛教一旦壮大起来,威胁到儒家士大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就会被压制。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

  南北朝时期,佛家空前发展,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说法。当时的北魏几乎已经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高度政教合一的国家,僧尼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但就在这么一个佛教高度发达的国家,太武帝拓跋焘开始了大举灭佛的行动。

  北魏太武帝灭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另一个传统宗教道教的斗争结果。不过,到了唐朝,士大夫在反对佛教中的角色就很明晰了,有个著名人物就是韩愈,韩愈反佛是在佛教势力达于鼎盛的情况下进行的。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舍利)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对此,韩愈从儒家立场出发,予以坚决反对。他上《谏迎佛骨表》表示反对佛教的立场。甚至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要是佛真的有灵,能降下灾难,你让他降个灾难到我韩愈头上来。”哇,这无神论腔调太狂了,对佛教徒唐宪宗来说更是不堪入耳,欲处韩愈以极刑。后经裴度、崔群等人的说情,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反佛的出发点和立论根据,是为了强化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利益,确立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宪宗在唐中期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此后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继位后,在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决定废除佛教。“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

  经过几次灭佛,佛教发现玩不过儒家。这个时候佛教就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所有后入局的创业企业都会做的事儿:寻找空白市场。

  比如我们现在的共享单车市场。一线城市被“摩拜”和“ofo”占领得差不多了,后进入共享单车行业的企业需要市场该怎么办呢?那就去占领二三线城市。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统治阶层以儒学为尊,那么空白市场就是底层人民。但是底层人民是被儒学抛弃的市场,因为他们不认字,文化低,学不了儒家文化。但是佛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佛法僧”为三宝的“教”法。佛教寺院是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信仰佛教也是要读佛经,学佛法的。那么怎么争取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底层人民呢?那就不要他们读佛经嘛,你磕头就行了。你在佛像面前磕头就能得利益,就能心想事成。于是很多底层人民,生活困难了,就来寺院求佛;要生儿子了,就去拜观音。这就是佛教由偏教育机构,走向偏宗教机构的表现。

  还有个例子就是禅宗的出现。原来的三论,法华,净土等佛教流派都是要学习佛经的,有重点研究的核心经典。到了慧能这里,他自己不认字,但他知道广大用户要什么。他是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了解用户体验。他就提出“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你不用读经书,你吃饭睡觉,就能“顿悟”成佛。佛教的入门门槛越来越低,也就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底层人民信仰佛教。

  类比我们现在市场,有什么产品是靠降低入门门槛来获得用户,占领空白市场的么?有个大家都在玩的游戏:王者荣耀。他降低上手门槛,把原来游戏的死敌,人们概念中竞技类游戏的反义词:女大学生,都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用户。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53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