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打造当代清明节文化长卷--《传承的力量》清明节篇开播

2018-05-18 12:47:06  阅读 155 次 评论 0 条

  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包括了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内容,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节日,更是全世界唯一追思故人的民俗节日。

  2018年4月5日清明节17:35,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传承的力量》清明节篇,这是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系列节目的收官之作,也是继端午篇、七一篇、中秋节篇、教师节篇、国庆节篇、春节篇、元宵节篇之后,推出的又一道沁人心脾的精神盛宴。

  早在2500多年前的周代,中国人就有清明踏青、祓禊等以祈福消灾的习俗。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历史传统非常古老,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祓禊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挥毫写出《兰亭集序》, 引为千古佳线多年后的这个清明节,在北京南北中轴线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礼制建筑先农坛,这座用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皇家坛庙里,一群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学生,用清朗的嗓音吟诵《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悟死生之大,成为《传承的力量》清明节篇隽永的开场。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怀念的节日。清明祭祖的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子孙,通过祭祀扫墓等礼仪形式,寄托和表达后辈对先人艰苦创业的缅怀和对亲情的哀思,弘扬先烈的丰功伟绩和追思先贤的历史贡献。

  南京市将军山小学,学生们在大课间,打起了满江红拳。八百多年前,岳飞将军曾驻军于此。一曲《满江红》,诉尽忠义情。在中华民族尊亲敬祖的清明节,呼呼拳风中,有岳母刺字,有精忠报国,有中华忠孝文化的当代启发。

  位于南京中华门南的雨花台,是一处高约100 米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在这里遇难的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如今这里是一座烈士陵园。清明时节,满城学子来到烈士陵园扫墓,怀念先烈业绩,年少的心中,牢记这些忠肝义胆。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流芳百世。

  自古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誉的湖南,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之地。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湖南工业大学的师生们,打算用一场红色舞剧《最后一封家书》,来纪念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一封家书,红色岁月,热血青春,融入到清明节的当代传承,成为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能量。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清明正值春光明媚,墓祭之后,人们便在郊外即兴举行聚会、冷餐、踏青、插柳、拔河、踢球、荡秋千、放风筝,荡罢秋千放纸鸢,种种游乐活动,不啻是一场古代的体育文化节。

  在八闽之地,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吃乌米饭、跳竹竿舞,是畲乡 三月三的古老习俗。而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排练的畲族舞蹈《春嬉》,则把畲族华丽的服饰和富有节奏变化的板凳,演绎出了耳目一新的畲乡清明节风情。

  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艺术学校)的同学们,却在尝试用闽剧创作出《青春组曲》。闽剧又称为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表演的地方戏种。为了这一组全新尝试的民乐,学生们走出校园,外出采风,在乡土中寻找中国戏曲之源。

  日月如梭,时空穿越,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传承。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蹄儿,尽情享受运动乐趣,品味生活欢欣的积极生活态度,昨天的他们,正如今天的我们。

  插遍门前杨柳,又是清明时候。介子推被火困山中,抱柳树死,传说晋文公将他家门口的柳树赐名清明柳,折柳条而回为介子推招魂。从此便有了清明节插柳习俗。到了唐宋,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清明插柳习俗流行于中国各个地区。

  在山东高密,民间作画,先用烧焦炭化的柳枝绘制图案轮廓,然后用纸拓扑,一稿可拓扑数张,再经过敷彩、描金和涂抹桐油,便形成了高密独有的年画品种--扑灰年画。在高密市姜庄小学,它的门厅、走廊、教室和校园小广场,贴满了一幅幅学生精心绘制的扑灰年画。这个以柳枝为笔的古老画种,学校成为它的传承之地。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542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