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倘若你对科技趋势的判断没有偏差,那么一定会发现一个惊人事实,那便是:如今人类已经来到了科技与思想,文化,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乃至所有事物交叉的十足路口。
听着蛮抽象的,举例来说,多年以来,类似“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的金句或者段子总是层出不穷——对于今天的我来说,这句话里的“你”是指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我和他吃午饭的两个小时,一共说了大概不到二十句话,其余时间都在和各自微信里的人聊天。我猜你一定习惯这种场景。
我们也可以从理论上来分析这种现象——比如说,在前互联网时期,友谊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多次博弈中逐渐建立的信任关系(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就拥有四年的陈酿),但互联网却可以在不同“单点”上产生绝对甚至盲目的信任机制,比如网上买东西看陌生人的商品评论,在某个领域产生疑虑直接去问分答或知乎。你得承认,这种互联网上的陌生协作关系“稀释”了友谊二字的浓度。这个时候,那种曾被珍视的对于一个人“毫无保留的信赖”也就变少了。
这就是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有现实一面,也有冰冷一面。但如果你承认科技发展已来到与万物交叉的十字路口,那么在这个泡沫、故事和暴富每天都在上演的科技盛世,重新思考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或者去探究人类赞叹科技进步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就显得弥足珍贵,对于那些心怀人类的科技巨头,这甚至称得上是某种责任。
不妨先说个故事。记得春节时三星发布过一支广告片,一位少年费劲千辛万苦从上海来到四川乡村,目的是想圆奶奶一个“重回故乡”的梦,少年辗转多个交通工具,来到奶奶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用全景相机记录了乡村的一草一木,当镜头切换到除夕之夜,奶奶在家里通过虚拟现实设备看到了少年拍摄的乡村,“这就是家的样子”,已是满头白发的奶奶用尽全部力气幸福地说道。
这支广告戳中了不少人的泪点。在我个人看来,在“人工智能是否将超越人类”“奇点是否即将来临”等惊悚标题频繁出现街头巷尾之间的当下,这个暖心故事不失为一次思考人类发展科技“初心”的机会——即,通过最新的技术,带给每个具体的人的福祉。这就像伟大学者麦克卢汉的经典定义,几千年来,人类其实一直在干一件事:用技术延伸身体的可能性。在上述故事里,全景相机“延伸”了奶奶的双腿,作为人类下一代大型计算机平台的VR“延伸”了她的双眼。
事实上,没人会排斥更好的生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像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所言:“当互联网时代迎面而来,学者们将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移民与五百多年前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相提并论,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目的:为了新的生活。”——在人类迁徙为“屏幕之民”(无论是手机,智能手表,还是VR)的过程中,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早已不分彼此,遵循人类发展技术的初心,以消费者情感诉求和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去研发创新科技,才是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其实所谓“与幸福有关”的初心,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以用户视角考虑一切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愉悦。
在我看来,这种愉悦很多时候等同于“不突兀”——要知道,某位智者曾略带嘲讽地为“科技”下过一个定义:“科技,就是那些所有你出生之后的新发明。”这无疑是在说新技术会为人们带来疑虑和不安,譬如前几年,这种疑虑就曾出现在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和无人汽车等前沿科技领域。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还为此总结了所谓科技三定律:“第一,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第二,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第三,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并不难理解,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多少与科技企业喜欢自诩拥有“黑科技”,却忘了这项技术诞生的初心有关——它原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不过就像开篇那个故事,就像三星试图通过产品呈现的那样,全景相机,智能手表,虚拟现实等最新科技并没有让人与现实生活产生割裂和不适,相反,当真正从用户情感需求视角思考科技创新,温度也就自然而来。
更进一步讲,你知道,现在不少商家都在盯着消费升级的商机,但其实消费者并不会把“消费升级”四个字挂嘴边,他们不过是在各个领域体察到了更温情的品牌故事,以及更能提升幸福感的产品而已。
科技创新也一样。用凯文·凯利的话说,成功的发明终将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譬如在上述故事里,无论少年还是奶奶,无论产品多么先进,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都足以让人忽视他们是在使用“科技产品”,而只不过是一件普通的生活道具,就像凯文凯利所言,“(现在)我们不再认为椅子是科技,只是把它们看作是椅子。”
很多科技企业都朝着让科技产品“消失”的方向努力,就像三星正在贯彻的到六个字:“为初心,尽所能”。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