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名句?《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著名的句子或短语。按这个解释,诗词、谚语、俗语、座右铭、格言等等,只要是广为人知的,都可以看作名句。名句是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灵感和诗意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翻开近年的中考优秀作文,名句的恰当运用,成为了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名句以它的深刻、隽永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几乎每年中考,都有很多考生直接借用名句在做标题。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999年一江苏考生)、《横看成岭侧成峰》(2000年一山西考生)、《把根留住》(2001年上海考生)、《得失寸心知》(2002年一湖北考生)、《乱花渐欲迷人眼》(2003年一安徽考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2004年一重庆考生)。
如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作者用了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一古词作题记,并借这一题记以从容的气度,信手拈来李白、苏轼、辛弃疾三位诗词大家的词句,用简练而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传神地勾勒出了这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背离他人期望,守护自我认识、超越凡俗、遗世独立的不朽风骨,使人啧啧称叹,回味无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蕴涵。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他们有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唤: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002年高考作文《选择》)
上面列举的都是文章的开头,它们都用饱含哲理的名句开头,不仅简洁地点明了观点,而且为全文立下总纲;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理论色彩,而且为全文立下总纲;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理论色彩,而且给文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
原文是从历史、文学、自然、人类无不因多彩而精彩四个层次展开论证的,这里选的是中间两个层次。屈指一数,四段文字,一共用了七处引用,而用引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且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不仅让人呼吸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而且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
上面引用的是2001年高考中一江江苏考生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结尾。作者巧妙地借用了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了对诚信的呼唤,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名句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在这里只举了直接引用名句的例子,化用名句同样魅力无穷,但是,不管是直接引用名句还是化用名句,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