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考生而言,高考作文的“巨额”分值是他们无法绕过的重要得分点,然而有人却说作文水平的高低和考生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老师是教不来的。那么,高考作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我们来看下张必锟先生是怎么说的。
高考作文以命题或者半命题的形式为主,这也成为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受到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从而提高连贯表达的能力;其缺点则是容易把写作方法变成某种僵硬的公式,束缚学生的创造性。
但有一些教师针对这种考试方式实行 “对路训练”,发展了 “命题作文”缺点的一面。
所谓 “对路训练”,就是眼睛死盯着招生考试的作文试题,绞尽心血,以猎取高分。
在平时,往往是命题之后先念一篇 “范文”,再据此提出要求,名曰 “启发”,实则示意学生照此办理,鼓励抄袭;临考,或提供各种 “典型材料”,或抄录若干精辟语句,或示以篇章大略,或代拟全文中心,甚至猜题押题,大讲考场秘诀。 这还有什么生动活泼可言?
叶圣陶早在六十多年前就曾说过:“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
这话至今仍切中时弊,而且说得一点也不过分。看看现在学生的习作,“勉强成篇”之多,实在惊人,由此不难想见学生的 “兴味”(写作的欲望)和 “推理力”(思维能力)被摧残到何种程度了!
作文允许学生借鉴某些成功的文章,但决不能提倡套用某些现成的公式。作文的创造性表现在“独立表达”这四个字上。
所以如此,是因为作文所反映的是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论其深浅程度如何,总是跟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性格、爱好以及生活经历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作文的创造性将不复存在。
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就被告知要选用“典型题材”或 “典型材料”;再加上升学考试的阅卷人又总是把 “材料典型”视为 “一类文”的主要标准之一,更使这个说法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而风行一时。
这样做,从好的一面来说,可以让学生重视选材———自然,也有可能写出生动的文章,如果学生碰巧获得了这样的材料的话。
但坏处也不小:十二三岁的孩子且不说能否真正理解 “典型”一词的含义,就是真的写起来,也只能取材于自身的经历和直接观察,其中固然会有好一点的材料,但一学期作七八篇文,要篇篇都 “典型”,也实在难哪!
结果,必然产生两种应付的办法:一是以真实材料为基础,再掺些假;二是把别人的 “典型”材料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无怪乎学生常说,写记叙文就是先编好一件事,再抄点漂亮语句。
鲁迅当年就曾经痛斥过文人们的作假文字。而我们今天竟然提倡在作文中作假,从道德培养上看,这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不好的。
用 “典型材料”的理论指导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极为不利。常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学生不认真看教师的批改,作文本发下去,看一眼分数就往书包里塞。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作文方式是极为不满的,他们岂止是不看,连想也懒得想———因为是言不由衷嘛!这样一篇篇地 “练”下去,尽管材料都比较 “典型”,而语言训练的功效究竟何在呢?还不是像《聊斋志异》里用 “羯鼓四挝”嘲笑的八股文那样———“不通又不通”吗?
作文而至于 “编”,至于 “抄”,这个语文教学中的最大苦果,我们是尝够了的。学生长大了,进入社会了,到了不能“编”、不能 “抄”而要根据实际需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难道我们听到的抱怨还少吗?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而改变的第一步,就要废弃这种 “典型材料”的理论,来一个解放,让学生自由地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表达他们的真实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语言训练就可以切实地进行了。
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从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直到语言技巧,要讲的东西越来越多,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可是一到应用文,如日记、书信、总结之类,便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了。
这也难怪,书信、总结之类的东西注重实用,一般都不太讲究文饰,高雅气少一点,自然不合某些人的脾胃。但这样讲下去,写作训练就会离实际需要越来越远。
这种情形的发生并不偶然。“以文章取士”的科举制度在我国搞了一千多年,并不大注重实用。而欣赏奇文的癖好代代相传,至于这奇文有何实际用途,则往往无暇过问。这影响至今还依然存在。
试看每年高考、中考,“状元”们的文章或私下传抄,或见于报刊,总要热闹一阵子。这固足以引起我们的自豪,也有 “取法乎上”的意思。但由于人们并不了解 “状元”们何以能写出如此漂亮的文章,只是就文论文,指出它的几大优点,因而竞相模仿的,结果往往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如立意高超,自然是这些文章的 一大特点,足以发人深思,有些人有感于此,便拿来几个作文题,让学生挖空心思地 “立”起 “意”来———殊不知“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待到文章写成,不仅高超的立意不见,连话也讲得不通了。
但这样说绝不是要把文章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截然分开。在精神文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欣赏正逐渐变成人们的普遍需要。
但单就写文章而言,能写出供欣赏的文章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学写作主要是为了实用,即为了满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人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恐怕很少有闲情逸致去写什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文章。
长期以来,在部分教师中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点:立意必高超,材料必典型,文辞必华丽。这 “三必”,都是正确的理论,但只可施于个别学生而不可用于全体。
对全体学生来说,能就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已经占有的材料,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看法,这就够了。至于文饰,则不论练习哪一种文 体,都是应该讲的。
“文”和 “质”是统一体,没有文饰,则 “虎豹之鱡犹犬羊之鱡”,但绝不是片面地追求辞藻华丽,要在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的前提下来讲,这样才有写通的希望。
本文摘编自《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中《命题作文的危机》、《作文须选 “典型材料”吗? 》、《必须注意文章的实用价值》三篇文章,有删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