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诗歌语境中,“四月”是一个带有多种意义生成的诗歌意象,或时空交汇点。它至少含有时间、空间、境遇、感伤、忧郁、幻灭、绝望等等诗歌元素,其缘由大抵来自艾略特那首对先前审美观带有摧毁意义的诗篇《荒原》开头的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中国古代的诗人也有写四月的名篇名句,比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但,农历的四月大约已进入阳历的下一月了,至少是暮春时节,大多已是夏季了。芳菲随春尽,暑热滚滚来,同样会令人生出“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无奈和感伤。然而,毕竟,此四月非彼四月,以决绝之笔剜出现代人那颗,看似洋洋得意实则郁郁寡欢之心灵的,还是流浪于四月荒原上孤魂野鬼般的艾略特。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流浪,他在代表整个现代人在流浪。
作家王雪娃也与四月有关,她的整部诗集《爱在人间四月天》都将时空坐标聚焦于四月。而这个四月,并非一个随季节转换必然会周而复始的季节概念。对于她,这是千年等来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她以第一声啼哭来到了人间!从而,四月便与她的生命、与她的一切息息相关。是巧合、是机缘,还是刻意?!也许,都是,但又都不全是。在她的整部诗集中,“四月”出现的频率次数之高,让我不得不想像,这个“四月”如果排开她出生的时间,是否还与某个特定的人或场景有深刻的关联?!在她的诗歌中,有时候“四月”标示空间位置、有时候指明时间节点,但“四月”二字却无所不在。
在王雪娃的诗集中,因四月而派生之景象、镜像、心像、气味。总之,《爱在人间四月天》的这个四月带着一种笼罩一切的弥漫感,辽阔而又空寥!而与“四月”相匹配的,却是“千年”或千千年、万年。“你穿越千年而来,我闭关千载等待”、“你是我千年千千年的遇见”、“我沉睡冰山,只为等你千年一见后的温暖”、“不生不灭千年万年,不增不减万年千年”。四月,既是时空交汇的实指,也是承担符号功能的总体象征,而千年万年千千年之类,却似乎不仅仅关乎无穷多、无限、渺远而深邃的语义联想。
我在想,王雪娃同学反复动用四月和千年万年之类的时间概念,究竟意欲何为?!当我读到《等你在人间四月天》时,我猛然觉悟,这种时间概念的反复运用绝非无意识之偶然!其归并之处是:“我怀抱着千古绝恋,等你在人间四月天”。不用怎么处心积虑提炼,这一饱含深情的诗句,一气呵成而呼之欲出!所有一切,都无可阻挡地汇聚成一种纯净美妙的绝唱----王雪娃式的绝世之恋!
这种至纯至美的情愫,也正是她所倡导的超越一切世俗的本真、纯净、永恒的爱!没错,是爱!但她所倡导的纯净之爱,绝非仅仅是指男欢女爱,而是一种宗教式的忠贞、包容与坚守。在爱与友情日渐淡化的的当下,这种至纯至美的忠贞与坚守,的确难能可贵而奢侈!
宇宙不居,天地无恒。那么,王雪娃式的绝世之恋会真实存在吗?!我与王雪娃虽是鲁院同学,但我们并未探讨过如此话题。她在我的印象中,依然是二十五年前那个很安静、与世无争,有点耀眼、有点清高却极善良、简单的女生。想必,是文如其人吧!她的文字,弥漫着很特别的光芒与慈悲,甚至还有一缕幽幽的香气,令人远离世俗、置身尘外!
不知为何,在阅读她的《爱在人间四月天》时,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徐志摩的诗、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爱情、徐林之恋的千古佳话......
我未知,王雪娃同学是否曾经也体验过《爱在人间四月天》的唯美、浪漫、纯粹、忠贞的绝世之恋?!她却用她的诗歌《诗人》回答我:“诗人的爱情不必经历爱情﹨诗歌的经历诗人不必经历﹨只要挚爱自己的影子﹨像流星穿过黑夜的思念﹨像一个小小的女孩﹨站在乌云密布的旷野期待天晴﹨没有哪一种情感﹨比这种诗人热爱自己更能永恒﹨即便被灼伤﹨也要让爱把自己抱成一朵干花﹨即使渐渐老去﹨也要让坦荡灿烂成诗的笑脸﹨涅槃成冰山上爱与美的歌吟”。如果,以她的回答解读,那么,《爱在人间四月天》,就是她为另一个自己的吟唱!那个穿越千年为“我”而的“他”,也许,只是一种臆想与隐喻。
纵观周遭,现世人的爱情却因物化而被严重异化而缩水,婚姻早已无须什么千古绝恋、海枯石烂,而是闪婚、闪离。用王雪娃的话说,“人类灵性的爱之光辉,也随物欲横流而悄然淡化。”也许,这正是她要呼唤、倡导纯真、纯净、永恒之爱的原始动能。
以我之解读,王雪娃诗中之爱,的确并非单指爱情,更多的是指爱之哲学、爱之大道、爱之光芒。 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叙述、无论是何种爱恋,她诗中的主题词都极为鲜亮、明晰、纯粹的。“那年夏天﹨我扔掉了一颗钻石﹨扔掉了﹨在一个杨树青青的四月天﹨你用所有的积蓄买下送我的钻石﹨当那颗石头﹨从我的手心飞出窗外的时候﹨夏天便开始飘雪﹨满天的星光从此结满了冰凌”(《我弄丢了一颗钻石》)。钻石的一头是一方的全部积蓄,表示着对这桩爱情倾其所有的珍视,而另一方却“因年少气盛”一气之下将其随手扔弃。同样,事件发生在四月。但,这却不是艾略特的那个四月。残忍是够残忍,绝对意义上的残忍。但,这种残忍传达的却是纯粹。一方以倾其所有表达对爱情的珍视,一方以不屑一顾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更加珍视。以珍视回应珍视,场面是残忍的、结局是残忍的,但在这里,爱情也被推到了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如果说,《我弄丢了一颗钻石》陈述的就是一桩爱情的发生与结局的话,依照我们对人间爱情景观的惯常性理解,这就是一首情诗。及物、及人、有发生、有过程、有结局,还有对结局的延伸:满天的星光从此结满了冰凌。其实,这首诗完成的正好是一个对爱情的普遍性的隐喻:全部的付出,并非爱情的全部。爱情,需要相互的付出,相互全部的付出。但,相互的全部的付出,却不是爱情的全部。爱情,确实是人世间最隐秘,也最排斥经验和道理参与的情感,也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爱情的权柄,赠送给一种神秘而拒绝逻辑参与的力量:缘分。
缘分更多的是一种召唤,是心对心的召唤。王雪娃似乎也听到了一种召唤,那是佛光与梵音的召唤!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书法家萧华先生的夫人广持居士,在一个星月迷离、丛林空寂中度引她走进了南岳广济禅寺。这仿佛是冥冥中的一个启示,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作家,从此多了另一种身份:广和妙音居士。从此,她习禅、修禅、参禅、悟道,把佛学融汇于文学创作之中,弘扬佛法而与佛结缘。
佛如果代表着至高的爱、至高的善,那么,王雪娃听到的便是爱的召唤、善的召唤。在佛学中她得到的是这样的启示:净心第一,利他至上。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通俗的表达便是,人要先学会安静,再努力做到干净,民心净则国土安。出世是一种路径,为的是以全新的身心更好的入世。也许是佛学精进与修为的影响,王雪娃的字里行间传达的是一种安详、澄澈、阳光、深情款款的情绪。
大家都知道,佛学的精魂不是生死轮回而是破除我执与慈悲。而王雪娃诗歌关于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却貌似有背佛理。但是,细心品味,她的坚守与永恒,却是破执之后的坚定;她的绝世爱恋,却是祛除欲望之后的厚德载物,是“吹高爱之风帆﹨无须强求朝朝暮暮”(《雪藏起思恋与容颜》)!当一种爱升格为大爱之后,一种绚丽的爱的景观便会铺天盖地而来:“天空下着天空的雨﹨大地刮着大地的风”,“幻想摘一束光洒在你的路上﹨守望你走向硕果累累的金秋﹨我再独自去赶一场梵唱﹨把爱写到地老天荒”(《你听到远方在歌唱》)。
众所周知,爱贯穿着人类的始终,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变异的、残缺的、掺水的爱视而不见。早就有人预言,未来的爱情会是明码标价,是工资、车价、房子、容貌、存款等一堆可量化的数据和指标的理性匹配,古人所描述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相互达成效益的最大化。王雪娃在她的开篇寄语中说:“ 我总认为,当人类的灵性情感,彻底被人类所谓的物质文明所取代时,那将会是极为恐怖的!试想,人类没有了爱情,那么,由物质量化匹配出来的婚姻会是有情吗?由这种匹配繁涎的后裔,亲情还将存在吗?!在《爱在人间四月天》中,我所倡导的是唯美、浪漫、纯净而永恒的爱情。也许,这真的太不合时宜!但我却希望人类特有的灵性之光,能够永存!”
所以,如果,把《爱在人间四月天》归纳为一部纯粹的男女之爱的情诗,那是极为狭隘的解读。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王雪娃只是想以诗歌的形式唤醒每一生命个体生命本真的爱与美好!“当人类的灵性情感彻底被人类所谓的物质文明所取代时,能以诗歌的形式带给读者一种绝对的纯净与美好,能拂试尘埃还原人心本真的清澈澄明,能以爱的光芒照亮世界、温暖读者!”这就是王雪娃式的美好愿望!记得,三年前新华网、凤凰网采访她时,她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总认为作家、诗人,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要有一定的人类忧患意识,作家、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对宇宙、人类、道德价值观有一种敬畏心。揭露社会阴暗的作品我不反对,但如果打开电脑、电视、报纸、书本,大多是描写阴暗心态、阴谋政治、黑暗社会的东西,我不能想像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对人类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我认为社会需要更多的能唤起人心本我中美与善的作品!”
文学作品,不是任一生命个体内心疯长出的极端个人化的野草。文学创作者,应该有其史命感!以文字传递给读者一种爱与美好,以爱与美的光芒照亮世界、温暖读者,这也许是王雪娃创作的使命与追求!同时,也是《爱在人间四月天》能够衍生而出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