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或者说是非常著名的名人名言。即法国皇帝拿破仑在战败后流放圣赫勒拿岛时,对近代中国作出的一个评价:
中国是沉睡雄狮这一说法,尤其是出自拿破仑之口,对积贫积弱、屡遭外侮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剂振奋人心的强心针,对民族自信心有很强的鼓舞作用,导致了上面这句名言的广为传播。
然而,没有任何史籍记载证明,拿破仑当年曾说过中国是睡狮这样一句话。一般认为,拿破仑对中国的论断,都是出自其私人医生的回忆录《来自圣赫勒拿岛之声》一书,但书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睡狮”的说法。
实际上,近代中国“睡”着了的概念,最早是出自一名中国人。后来这个观点被传播和附会,而出现了上面这句拿破仑的所谓“名言”。
提出中国“沉睡”概念的,还是我们先前提到的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纪泽作为清国驻英法外交大使,曾用在西文报刊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先睡后醒论》,成为了中国睡狮概念的滥觞。
曾纪泽作此文章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激发民族自信心。实际上,这篇文章最早是用英文写的,后来才被译成中文传回国内。
曾纪泽是继郭嵩焘之后,大清派出外国的第二位驻外大使,他也面临着一个同样尴尬的处境——清朝闭关锁国多年,现代外交才刚刚起步。中国不了解世界,世界也不了解中国,但中国当时的贫穷和落后,却是人所共知的。
因此,当时西方有一个论调,认为“中国虽疆宇广阔,外无异国蚕食,内无土寇鸱张,然其中实有溃败决裂之象,不过略迟而已。”
曾纪泽写《中国先睡后醒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这种刻板印象,试图建立中国的威信,使洋人不再如此轻视中国。由于中国之落后,并非一时可以改变,因此曾纪泽将中国之后进,比喻为人之酣睡。
曾纪泽谈到,中国这种沉睡,虽暂无性命之忧,但却是非常危险的。“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己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但幸运的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一把大火,已经让中国人渐渐苏醒。
得知西方工业革命日新月异,而我却懵然无知后,中国也开始知耻而后勇,大力开展洋务运动,发展经济和军事。如此看来,火烧圆明园的学费,“失此而长一见识”,也“不得谓之太贵”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曾纪泽还站在外国人的立场上,向他们解释不必为“中国先睡后醒”而担心。因为“中国从古至今,只为自守之国,向无侵伐外国之意,有史书可证。”表明中国虽然自强,但却绝对没有称霸的野心,外国人无需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过于担忧。
最后,曾纪泽提出了清政府在当时应该做好的三件事:第一,善处寄居外国之华民;第二,申明中国统属藩国之权;第三,重修合约。
曾纪泽此文,可谓是极有先见之明,提出的几点措施,均为清知府当时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清朝历来忽视寄居外国的华人华侨,认为他们不服王化,对近代国家的外交关系,也不甚明了,还沉浸在万国来朝的天朝上国幻梦中。若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外国人终会对中国以野蛮人视之。
然而,曾纪泽对大清的洋务运动抱有过高的期望,清法战争和清日战争的惨败,也证明了大清根本未曾醒来,仍在沉睡之中。
不过,大清虽一睡不起,径直走向了灭亡的命运。但“中国先睡后醒”,却是曾纪泽精准的预言和论断。大清虽亡,但华夏未倾,百年的苦难,确实唤醒了中国这一沉睡的巨人。如今得以崛起,重新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