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而来的经典美文

2018-05-23 03:13:25  阅读 95 次 评论 0 条

  《一抹烟绿染春柳》篇幅精悍、字字珠玑,犹如闪亮的珍宝那样,在咫尺篇幅中,呈现出汉语的美,文学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广大

  1985年前后几年,在当时的中学生中间,涌现出一批喜欢写作的文学少年,初中生、高中生都有。而当时的《语文报》畅销全国,是学生们最爱看的媒体。我们就都给《语文报》投稿,而高海平老师当时恰好就职于这份报纸,他和赵建功、蔡智敏、任彦钧等诸位编辑老师,很欣喜地发现了我们,轮番地大力在《语文报》上推举我们的作品。我们那伙子文学少男少女,就这么成为了那一年代少年写作大潮里的弄潮儿。

  因此,当我一篇篇地阅读高海平老师的这本《一抹烟绿染春柳》里的文章时,往日的那种做中学生时的感觉不断涌上心头。这本书按照题材,分成了4个部分,分别是“故乡情愫”“山水纪行”“人文述评”和“生活漫笔”,可以说,篇篇都是范文,章章都是精悍的杰作。

  先说“故乡情愫”。故乡是孕育情怀的沃土。乡土乡情,乡风乡俗,乡音乡韵……几十年前的乡村记忆,不时地撩拨着安逸中的高海平的内心,几分怀恋,几分欣慰,几分兴奋,几分忧患,几分无奈。这些也恰好联结上高海平览读山川的感悟和游走卷帙的思索。于是,怀乡不再是单纯的追忆,在世象和经卷之间,在当下和曾经之间,在往昔和未来之间,在已知和探求之间相互绞缠,成为一种普世的考量。有时甚至高海平也无以洞明,仅仅作一些平稳的呈现,这是不是在告诉读者什么呢?

  说到故乡,高海平的故乡地处吕梁山脉南部的乡宁,这个地方特殊。晋南一向文化底蕴深厚,这是说以前;乡宁的煤老板了得,这是说近些年。贫困的时候有值得期待的东西,富裕后又有失落的东西。高海平字面上没直接提到这些,但文字背后渗透着些许悲悯和失落感。乡间戏场、炕头、年馍、饼子等这些符号性的东西,不就是表达一种呼唤吗?当然了,摆脱贫困后的畅饮放荡,那种随意感和安全感也无不痛快。呼唤也罢,欣慰也罢,此时高海平笔下流淌的已不仅是乡情乡韵,而是文化了。这大概是一个出自晋南的文人骨子里的东西吧。

  再说“山水纪行”。高海平笔下的山川风物融合了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涉笔之处往往趣在法外。游历途中的境遇和经历占了不少笔墨,情趣不断——或刺激,或惊险,或巧合,或狂喜,或震撼,或敬畏。这不是技法的演示,而是情怀的放形。

  帕米尔沧桑神秘,高海平实际并未抵达。恰是这难以抵达,造就了深广的神秘,强烈的震撼湮灭了世俗的遗憾,高海平说:“即使能够抵达,我也选择仰望。”可谓足迹虽未到,心灵已然越过。

  总结一下,曰敬畏,曰哲思,曰厚重,曰温情。这些东西渗透在字里行间,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还有一个东西,叫豪气。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上,唯有酒才能尽兴——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三是读书悟道。高海平一向手不释卷,读书的同时也在读自己,读世相。读书和游历不同,书是可以任意进出的,读书是主观的寻找,寻找真意,寻找价值和意义,甚至是寻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时有所悟,下笔成文。或意在笔先,或睹物抒怀,或因事寓理,或思贤寄情,或评艺论道。因涉猎太广,实在不好归类。大而言之,一个强烈的感觉是:笔到意到,文舒意真;不刻意而不乏意;深沉处常显清淡,浅显处暗含厚重。

  以上算是一己的解读,或者说概括。虽然是这样概括,可实际是互相渗透。比如,游走的不仅是他乡,也有书卷;阅读的不仅是文字,也有山川;怀恋的不仅是乡情,也有经典和美。就像是一个优秀的拳师,每一个招式中都融汇着看不见的功力。其实任何一个读者都无法对一个作者作万全的概括,以上这些文字也如是。

  我是很佩服高海平老师,他真的是厚积薄发之人。整本集子篇幅精悍、字字珠玑,犹如闪亮的珍宝那样,在咫尺篇幅中,呈现出汉语的美,文学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广大。

  我在想,我总是在构思新的长篇小说,规模宏大,字数众多,可是,我能将千字文章写好吗?读着高海平老师的这些范文般的散文短章,我觉得,我是写不好这样篇幅紧凑、一花一世界、一滴水就能见到海洋、有容乃大的文章的。这需要一种特殊的功力。因此,我想,读到这样的文章的学生是有福的,因为,从写作文的角度来讲,这本书刚好从故乡、他乡、阅读、生活4个角度出发,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的最好的方式方法,并且以具体的文章来演示,而且,还有分析,假如当初我们遇到这样的书,一定会写得更好了。

  时间是检验真金白银的利器,而这本书,则是穿越时光而来的闪闪发光的美文宝船。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59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