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三连”登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一博主发了一条莫言的名句,还特意艾特了莫言本人。尴尬的是,@莫言转发并回复“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网友见状,纷纷把各自从网上看到的来自莫言的“传说之作”拿来,莫言哭笑不得地接连三次否认,“莫言三连”就是这么来的。
被伪造的名人名言套在头上,不仅仅是莫言。伪造的名人名言,从柏拉图到莎士比亚,从孔子到白岩松,古今中外,一应俱全。韩寒曾这样对白岩松说:“白岩松先生,你我就占了网上一半的语录,我知道很多话不是你说的,因为很多话也不是我说的。”这些年网上流传着太多假借“白岩松”之名的言论和语录,以至于白岩松要在新书封面上写这样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假名人名言的泛滥,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症候。这引人深思:为何假名人名言何其多?其流行的社会心理是什么?又该引起我们怎样的警觉?
追溯起来,利用名人的名气传播假的名言,并不是微博微信时代的产物,它其实是古代就有的“传统”。中国社会自古就有一种圣贤崇拜,那些在思想文化等领域中造诣比较高、影响力比较大的人,很容易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即便是孔孟,也常把自己的思想假托古代圣贤,所谓“法先王”“言必称尧舜”,后来这还成了儒家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崇拜名人的心理,其实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社会伪造名人名言之风,与古代的假托圣贤,还是有所差别的。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名人崇拜风气有增无减,并且人们对名人的定义,也随着整个社会的主流风气不断变化,一个社会崇尚什么,拥有什么的人就是名人。时下,可以称为名人的不仅仅是孔孟这样的圣贤;也包括公共空间中良莠不齐的意见领袖,比如白岩松、韩寒;以及在经济财富上的成功人士,比如王健林、马云、王思聪。许多人从“崇拜名人”,走向了“唯名人是从”的盲从,无论他说什么,都是对的,是不必怀疑的;他是否是真圣贤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个名人。
另一方面,你看康有为假托圣人之名为维新辩护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好歹是有理有节有章有法。但时下的假名人名言,却多是粗制滥造的“心灵鸡汤”,它是一种思维的懈怠和懒惰。并且,因为古代写作的人比较少,传播也不容易,假托除了给后代人考据造成困难外,并没有什么太可怕的危害。但时下微博微信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当虚假浅薄的消息泛滥成灾,公共空间就会乌烟瘴气,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质量将越来越糟糕,我们也会越来越“笨”。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营销号正源源不断地往市场上输送各种低劣的假名人名言,因为通过名人效应,可以博取更多网友的点击和关注,最终将流量转化为对商品或广告的关注度,并获取利润。可以这么说,时下假名人名言的本质,已经与假托圣贤没有什么关系了,它其实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造假,是对个体思想和精神的一种污染和戕害,是对名人名誉的侵害,也是对文化的亵渎。
鲁迅说,想要成为一个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的人,或许可以从辨别并抵制假名人名言开始。艾薇儿说,这不是鲁迅说的。莫言说,这是我说的。聪明的读者,这究竟是谁说的呢?(曾于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