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高二开学刚刚一个月,张立勇便辍学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那年刚盖了3间新土坯房,盖房子的钱全都是借的,欠了一屁股的债,大概有几千块吧。尽管父母节衣缩食,但家里的光景还是一天不如一天,有时穷到向人家借米借面……新盖的房子很快就漏雨了,可这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修补,别人家也不愿再借钱给父亲了……”看着父母日夜操劳的背影,想想那笔压在一家人头顶上的巨债,作为家里的长子,张立勇不得不辍学。父母坚决不同意张立勇辍学,父亲说再难也要供他。母亲也说:“你不上学,以后考大学就没指望了。”张立勇安慰两位老人道:“先出去打一段工,大学以后有时间还可以再考的……”其实,这一次选择辍学,他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走进校园,再重拾心爱的课本了。
1993年,张立勇揣着几本高中课本南下广州,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张立勇先是落脚在一家竹艺厂,一天12个小时在流水线上,工资却少得可怜,而看书的时间更是奢望。不久,他又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因为这里的玩具都销往国外,所以定单、包装等都是英文字母,看不懂这些外国文字,玩具的尺寸、颜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无法确定,更无从下手。张立勇从帆布包里掏出了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对照着包装箱上的英文,再翻译出汉字来。这个时候的张立勇开始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因为学习氛围的缺乏,张立勇最终离开了夜生活丰富的广州,1996年6月,不想浪费时间的张立勇通过一位老家亲戚的介绍来到北京,成为清华大学食堂的一名切菜工。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一些,但是张立勇说:“只要能维持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我学习,就足够了。能在清华读大学是张立勇曾经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虽然他是以另一种身份跨进的这座象牙塔,但终归站在了清华园的这片芳草地上,就像触摸着它温热的肌肤一般,与它一同呼吸,一同生长……
的确,对张立勇而言这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一些,但正如张立勇所说:“只要能维持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我学习,就OK了,that’senough足够了。”清华大学校内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张立勇的住所。张立勇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在自己的床头,张立勇用毛笔写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卖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结果张立勇在7分钟吃完饭,余下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课本,有很多同事觉得张立勇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大学生能通过正规的、系统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张立勇只有通过自己的渠道。“张立勇和这里的大学生不一样,这里的大学生有的是时间,而且能正规学习,而张立勇只有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放过……英语也可以随时随地学,方便面的包装袋、调料包上都有中英文对照,比如r糖、盐之类,然后张立勇在卖饭的时候操练英语,以锻炼自己的胆量。因为没法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张立勇只能买二手的书、二手的磁带、听一台十分普通的收音机,这被他认为是“节俭式英语学习法。
”张立勇在清华食堂期间,通过自学英语10年,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考了630分,被清华学生称为“馒头神”。
他的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面对面》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西部教育》《同在蓝天下》《家长俱乐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中国香港《大公报》、中国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国台湾TVBS电视台中国台湾《联合报》、美国《世界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近500家国内外主流媒体采访报道张立勇的事迹,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