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韩春雨励志之处何在?

2018-05-27 05:40:09  阅读 119 次 评论 0 条

  6月22日,北京最高气温约36℃,室外一片闷热,而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号楼215的会议室更是热火朝天!

  现场的照片记录请参考本人的上一篇博文:《科学网红韩春雨做客中科院遗传所——现场火爆图片》

  我发的广告可能比较多,但是我中科院奥运园区的朋友们一定要关注下面这则消息:明天下午两点,遗传所,韩春雨驾到!

  大家没必要都要懂他讲的技术,但是应该看得懂他人生的精彩。也许,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类似这样的启示:就算是困境中,也要有梦想;为了梦想,要懂得坚持;不盲从,看准自己的人生;该低调的时候懂得低调,该倔强的时候没必要屈从……

  当网上、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通常以“一夜成名”、“一鸣惊人”这样的字眼来解读韩春雨老师的故事时,除了最初未成声势时我也点赞之外,一直忍住不去过多地评论和关注……因为,冷静想一想,我和韩老师的渊源除了被大家认为是二、三流学校的“河北科技大学”之外,似乎再无其他!觉得,在这个时候,再以旁人的眼光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抱抱名人的大腿,以期自己的博客能增加一点点击量或以求自己也能带上点光环,其实是一种妄自菲薄和自欺欺人,甚至有点可耻……

  会议一开始,主持人提到了,这可能是这个会议室内最火爆的场景之一,之前一次是文艺明星汇聚一堂演出的时候,而今天的主角是科学界明星!而请到韩春雨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励志!

  (后来,韩春雨自嘲自己在遗传所作报告有些班门弄斧——数年前,当他考博的时候,因为一分之差而没有能够成为遗传所的一员——今天是来还愿的!大家不禁莞尔。韩老师提到,他在实验之初,也是带着崇拜去看前人那些“大牛”的文章,而现在,才刚刚过去不久,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以相似的心情来看待他。)

  听完报告,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更多数人来说,韩春雨老师的“励志”之处究竟何在呢?

  他所发文章的主体结果大概只用了二十来天,但是这之前他去积累了数年。在确认实验结果后,先被《科学》(Science)审稿小半年后拒稿,后历时9个月……在报告中,韩老师回顾了之前模仿CRIPR/Cas技术的基本功训练,讲到他其实是最早开始相关训练的一批实验者——这里指的是亲手做实验!

  如今的科研,尤其是盯紧世界最前沿的科研,不可能脱离最新的文献——韩老师在之前的实验策略有的Idea或者灵感也恰是来源于最新最前沿和论文结果。有时恰是从别人发的文章失败的案例中看到自己的机会,比如他提到某位科研者的论文中提到没有做出成功的结果,但是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序列,这给了他一个好的机遇。这样的事例,在他的报告中数次出现。虽然韩老师的PPT只在最开始的封面用了英文标题(作者的名字还是用了中文,而且列了三个人),他也一直在强调自己英文不好,但是他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可谓不超乎常人。

  有时候,没有坚持,不可能成功地走到最后,在此之名,他籍籍无名,在一所三流学校、简陋的环境里做着实验,总是晚人一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期间有的文章可能仅仅是落后于别人两三个月,但当别人已经发表了相关的文章之后,自己转的质粒、跑胶的结果都只能扔到垃圾堆!

  为了实验的材料,他甚至已经欠账四十万——没有一点自信,没有坚持,注定不会成功!

  他没有对河北科大作出更多负面的评价——只是提到了是大家眼中的三流学校……不知道学校过去是怎样支持他?

  T恤、短裤上讲台,不合适吧。我在现场似乎没有意识到有不妥……似乎大家的关注点更在乎光头多一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吧……自然率真、不刻意去修饰,作为科学家似更好一些。个人风格随意点也是个性;重点关注知识本身。李小文院士不也如此吗?

  三流学校意味着简陋的环境,有限的科研经费、可怜的实验人手……在这科的环境中出突出的成就似乎是他能够励志的最大亮点!

  但是,回头看他的履历,他最主要的前期积累在于协和,而且,论文和专利也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的师弟沈啸(目前工作在浙大)来和他一起做的。

  因为实验条件的关系,转质粒的缓冲液他自己配制;检测核酸分离的片段甚至是用肉眼……作为硕士生导师,他完全亲自参与实验……

  但正是这样的条件下,他熟悉最基本的实验原理,正因为基本的训练,从而成为了实验的高手为,才有后来一鸣惊人!

  不久前,国家提出要在每个省重点支持一所大学。而如今正是高考报名之际,一所大学的知名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大众对一所学校的认知和学生的报考。韩春雨事件本身对于河北科技大学本身似乎恰是一场“及时雨”而影响又极为深远!河北科技大学的未来目前尚未可知!

  在此处,不禁想起了小保方晴子和韩国的黄禹锡!也许正因为是身份和地位的压力,因为大众对他们极高的期待,才最终导致他们在某一阶段作假……

  颜宁评价韩老师的发现在创新性方面言过其实,韩老师也提到,其实除了论文中他提到的一种结果,其他相似的家族成员也极有可能有同样甚至是更好的功能……

  科学界里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在韩春雨老师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工作者为了“创新”为了“第一”而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般的努力。也许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但是也看到了,包括《Science》《Nature》这样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速度之慢。

  同行评议?前不久看到了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的上线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发布会在北京举行。ChinaXiv是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组织实施,中科院发展规划局提供具体指导,中科院文献中心联合相关研究所和相关科技期刊倾力打造的国内第一个按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营的预发布平台。该平台面向全国科研人员接收中英文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学界自治的科研成果交流和共享平台,与传统的基于期刊成果发布方式形成有效互补,鼓励科研人员公平竞争,保障优秀科研成果首发权的认定,推动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促进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

  在科研界,存在着很多有趣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大牛”们越来越强,而另一方面,很多师出无名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想取得基金申请的成功则相对较难。未来科研经费该如何分配,仍然值得深入考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在科技成果以论文评价,个人影响以论文影响因子和H因子评价不断弱化,研究成果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评价日益被更加关注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更大推动力,也是值得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断去思考的——我们的现状是:通常的科研工作者相关保护意识不足,转化成果的动力不足、社会整体转化机制不健全 !

  创新通常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一点点改变,“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是在科研界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真理,用这些真理来检验在今天表面看来“一夜成名”、“一鸣惊人”的韩春雨老师,结果完全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他的成功,同样是在于积累!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对于韩春雨老师来讲似乎再合适不过。对于这场“雨”。有人还会继续以膜拜的姿态去欣赏,也会有很多人以不屑的眼光去质疑!无论怎样,作为网红的他,带给我们无数的思考。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似乎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64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