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称小学语文教材中巴金散文存常识性错误

2018-05-27 15:13:51  阅读 140 次 评论 0 条

  近日,贵阳教师卫功立向记者爆料称,他发现现用的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巴金的散文《索桥的故事》中存在历史常识性错误,误导了学生,希望教材编辑者予以改正。

  卫功立老师是贵阳市某小学一名执教多年的教师,也是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我在教学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巴老的散文《索桥的故事》一文中存在历史常识性错误,值得商榷。”

  《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文中写道:“这索桥叫‘何公何母桥’,是清初一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继而又写道: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按照巴老的说法,即索桥建于清初,距巴老写作这篇散文时有300多年。

  然而,就在北京师大版教材的配套教学参考书中,介绍索桥的历史背景时这样写道:“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栏杆,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

  该教学参考书的史料证明,巴老笔下的索桥,应该是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众所周知,清嘉庆年间应为清朝中叶,并非巴老笔下所说的清初。且从清嘉庆八年即1803年到巴老辞世的2005年,也不过202年,更何况该文还不是巴老的晚年作品。那么,巴老写作该文时,“三百年以后的寒冷冬天”中的300年又是怎么来的呢?

  “显然,课文和教参书中对索桥修建时间的叙述是不一致的、混乱的,让人读后一头雾水。”卫功立说,课文中巴老叙述的“清初”、“三百年”这两个时间概念,与教参书中的清嘉庆八年(1803年)这一确切的时间概念完全不相符,很容易误导学生。

  为了证实自己的质疑,卫功立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在罗哲文编的《中国名桥》中、索桥当地的史料中也都得到证实,索桥的确建于清嘉庆八年。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65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