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文苑 殷德杰:宛城一钩旧月亮

2018-05-29 01:23:25  阅读 139 次 评论 0 条

  南阳是一块神秘的地方。它的深不可测的神秘,是沉厚而弥漫的文化氛围造成的。二十世纪后叶,南阳出了个作家群,让世人诧异不解;二十世纪前叶,南阳出了个以董作宾为代表的史学家群,对汉画像石和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也让世界望着南阳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保存着一块龟板,龟板上边刻着民国2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十三次对殷墟发掘时的考古人员名单,上边除了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和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之外(他们担任领导性工作,不直接参与发掘),还有15个人。这15个人中,其中南阳占了5个,他们是:董作宾、郭宝钧、王湘、尹焕章、杨廷宾。除了这5人之外,还有两个南阳人因不是史语所的人,没有列入名单之中,一个是赵青芳,一个是为了殷墟发掘由中央研究院和河南省政府联合成立的河南古迹研究会主任张中孚。也就是说,在整个殷墟发掘中,南阳人是发掘队伍的主体,占了将近一半,其中领队董作宾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学家。

  清末民初,南阳最繁华的商业街是长春街(现在的解放路)。在长春街中段路东,一个有雨搭板的窗户下,摆了一个刻字摊,刻字先生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儿,穿长衫,梳长辫,文静聪慧。别看他岁数小,刻的字却很有筋骨,常引起行人围观,生意也就比街对面的两家好。

  1895年3月20日,董作宾出生于南阳市长春街。初名作仁,15岁时考入南阳北关玄妙观办的元宗小学,学校老师认为他的名字不吉利(其弟作义病死),遂给他改名作宾,字“雁塘”,成名后自改“彦堂”。1938年,中央史语所南迁昆明,董作宾与梁思永在昆明北郊共同建房居住,房子建起后,史语所所长、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为其提额“平庐”,并致贺文曰:“后汉人文,宛都为盛……吾友董彦堂先生,今南阳贤士也,能识仓颉之奇文,诵丘聚之纬书。经始新屋,不日成之,额曰平庐,志所仰也。”董作宾因以“平庐”为号。

  作宾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村,祖父辈来南阳。父亲董士魁在长春街开一小杂货店。也许是穷,据同时代人回忆,他家在长春街并无住宅,后来在王府街(现在的和平街)住过,最后的住宅在北关大街(今工农路)路西,可能是先生发迹之后所置买。临街4间房,解放后收归国有,辟为工农粮店,后为面条铺。董作宾一身南阳人的习惯,极爱吃面条。改革开放后,其子董敏曾回宛寻根,站在面条铺门口无语凝噎,慨叹人之宿命。笔者每从北关走过,必驻足一望。房子很矮,柴瓦,覆盖有石棉瓦、油毛毡,极残破。2016年春,在众多文化界人士的不懈呼吁下,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董作宾故居进行了修复,并辟作纪念馆。

  董作宾家境不好,1910年入元宗高小,不久即辍学。但他自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他的刻字摊上,经常放着书本,一没生意,即埋头读书。在董作宾刻字摊北边路西,住着一位清末举人,名叫张嘉谋(字中孚),是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河南著名教育家。张中孚也经常看董作宾刻字,不禁为这个小孩儿的聪明才智,以及他的执着刻苦所感动。他资助董作宾报考南阳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17年20岁时,张嘉谋把他带到省会开封,让他住到自己家里,一面指导他读书,一面整理书房,干些家务。不久,即引荐他考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在时经训讲授的《河南地志》中,董作宾首次接触到甲骨文并产生浓厚兴趣。1922年,张中孚赴北京任职,又将董作宾带到北京,吃住均在张家。北大教授徐旭生(著名历史学家,后任北师大校长)也是南阳人,经常到张中孚家做客。当时徐旭生正办《猛进》杂志,张中孚便介绍董作宾给徐旭生跑印刷、做校对,誊抄讲稿。徐旭生发现他聪明忠厚,又刻苦能干,便介绍他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空余时间对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进行摹印、研究。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研习甲骨文。1925年,董作宾北大研究生毕业获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院长、著名史学家傅斯年结为知交。期间,傅斯年正在广州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即聘董作宾为通讯员。1928年春,因母病,董作宾回南阳,在省立南阳中学(今南阳一中)教书。暑假时,与恩师张中孚一起到安阳殷墟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大肆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暑期结束后,傅斯年旋聘董为史语所编辑,主持殷墟第一次发掘。从此,董作宾一脚踏进了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破解着殷商的密码,把获得的渺远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报告给现代。

  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董作宾一共主持了15次殷墟发掘,收集有字甲骨13047多片和其他大批殷商文物。北京沦陷前,他带着一箱一箱的国宝,转移南京;南京危急,他又带着转移到长沙;长沙危急,他又转移到贵州;贵州危机,他又转移到重庆。不管是在逃亡的火车上,或者是在简陋的临时驻地,白天他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着一箱箱的甲片,晚上就趴在一盏油灯下,凝视着一片片甲骨,揣摩,书写,灵魂飘游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看武丁威仪,与祖乙对话。他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1931年出版《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2年发表《甲骨文时代研究例》,1933年出版《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7年出版《殷墟文字甲编》,1943年出版《殷历谱》。在日寇枪炮轰鸣、全国人民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董作宾能埋头学术,一本接一本的出书,实在是一个奇迹,表现出中华民族在文化精神上的沉凝笃定。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亲自签发中央政府对董作宾的嘉奖令:“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浅显,良深嘉勉。”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说:“当世甲骨学之每进一步,即是彦堂之每进一步……彦堂之书出,集文献大小总汇,用新法则厥信史上赠益三百年,孔子叹为文献无证者,经彦堂而有证焉。”著名学者陈寅恪说:“抗战八年,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决无疑义也……病中匆匆拜读一过,不朽之盛业,唯有合掌赞叹而已。”

  1949年,重庆又危机了;这次不是日寇的铁蹄刺刀,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炮。在中央政府的督促安排下,董作宾不得不将编好码的数万片甲骨重新装箱。南阳老乡、著名历史学家郭宝钧找到他,商量退路,准备先把家眷送回老家。但命令下来了,要董作宾负责,立即转移甲骨文物。不是到北京,也不是到南京。这次是到台湾,很远很远,坐船,走风浪不测的水路。董作宾心里忐忑不安。他带着一堆铁皮箱子,先到上海。在上海码头,他遇到了北大时的老同学魏辉廷,魏低声地问他:彦堂兄,你也跟着他们走么?董作宾知道他的意思。当年参加殷墟发掘的同乡杨廷宾、王湘、尹达都去了延安,尹焕章、郭宝钧、赵青芳也都思想左倾,肯定会留在大陆,与合作。但是他呢……他低头看着文物箱子,眼中满含泪光,说:“我离不开他们。”

  他踏上了轮船。当轮船鸣笛离岸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要跳下去的感觉。夜里,他站在甲板上。初春的风很凉,把一朵浪花吹到了他脸上。他抬头,看见一钩月亮,斜斜地挂在西天。西去两千里,就是他的家乡南阳,古称宛。此时的月亮,好像就挂在宛城的上边。他怦然心动,发现在月亮的旁边,有几丝洁白的云带,虬曲交叉,很像甲骨上的一个“宛”字。他泪眼模糊了,此去水天万里,可能就是故乡永诀。从此,他记住了那钩月亮,那是家乡的月亮,是宛城的月亮啊。

  董作宾是个乡情很重的人。早在北大上学期间,他在北京买了许多《平民识字课本》,大家都不解。原来他从小上不起学,当过店铺学徒,就交了不少不识字的学徒朋友。暑假里,他把这些书本带回南阳,在解放路办了个平民夜校,招生对象就是全城的店员、相公(学徒),这是南阳近代史上最早的扫盲夜校。后来,他经济上稍有宽裕,又买了许多书籍,带回南阳,在县黉学前院东廊办了一个图书馆,免费开放,董作宾亲自当图书管理员和义务讲解员。这也是南阳现代史上第一家图书馆。董作宾老母在家,每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在整个北关大街上,董家的大门口是最热闹的,因为董作宾自拟了许多谜语贴在门口,引得全城的人都来猜。有一年董作宾拟了一个谜面:“聂少霞还俗唱戏。谜底:打两样日常用具。”聂少霞是南阳北关玄妙观的主持,人还活着呢,竟入了迷语,一时轰动南阳,连庙里和尚、观里老道都来猜。可是直到元宵节快过完了,也没一个人猜着。这个春节,让董作宾的这条谜语灌得醉醉的,南阳人过得特别兴奋,特别快乐,特别意犹不尽。到了正月十六下午,人们便不甘心,涌到董作宾家要他揭谜底。董作宾微微笑着,从屋里拿出一个盛盐的瓷罐,端出一个高脚灯台,用手敲敲:“猜到了吧?就这个!”人们还是不解。董作宾说:“聂主持要还俗了,不是要辞观(瓷罐)吗?他要唱戏,不是要登台(灯台)吗?”全场哗哗大笑。

  他是1929年秋天奔母丧,最后一次回的南阳。一个最大的谜,董作宾至死也没给我们解开。就是他离家的第三年(1932年7月),襄(襄阳)枣(枣阳)宜(宜城)根据地遭围剿,陷落,鄂豫边临时省委转移到他的家里,一年后方撤走。至今,在他旧居门外,还挂着一块牌子: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机关旧址。人们都不解,先生的家与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1949年到台湾后,董作宾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职。先后出版《武王伐纣年月日考》、《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史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但从学术成就上说,董彦堂显然比其他三堂远远在上。他是一个最纯萃的学者,他不问政治,却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500年。他曾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讲学,是世界级的历史考古学家。

  他忘不掉家乡宛城上面的那钩月,忘不掉那钩月下的宛城。到台湾后,他给儿子董玉京取号曰“宛仁(人)”。

  1963年11月23日,先生病逝于台湾,享年69岁。著名大学者台静农给他写了墓碑铭。

  董作宾先生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县人也幼颖异力学毕业县立师范讲习所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历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中州大学讲师广州中山大学副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成立于广州先生任编辑员主持安阳殷墟第一次发掘改聘为专任研究员自后历次田野考古工作先生无役不与应聘为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考古学客座教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由美返国随史语所迁台并膺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聘故所长傅孟真斯年先生逝世先生继任为史语所所长美国东方学会选为荣誉会员赴韩国汉城讲学汉城大学研究院授以文学博士学位以疾辞所长职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暨大学荣誉教授阅三年返台任史语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台湾大学推选为甲骨学研究讲座教授先生体尚高明虽出身闤闠之间而亢希迈往思崇儒业既入中央研究院参加古迹调查并频岁发掘工作贡献良巨至其卜辞研究之造诣妙综精裁心光独照渺尔寡俦若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若殷历譜之作诸所发明盖已公认为划时代之进步它所撰述亦二百馀篇都二百馀万言并已行世享寿六十又九以清光绪廿一年二月廿四日生西元一八九五年三月廿日民国五十二年十一月廿三日卒哲人遽萎总统嘉悼儒学士夫咸怀怆悢遂乃追述景行勒石表墓系之以铭其辞曰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67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