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在唐山地震前线日,云南景谷地震……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国人在汶川地震后再次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开始关注。
1976年8月1日,本文作者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从北京军区宣传部来到唐山,成为北京部队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前线》报的记者。那时候,救灾部队的报道,都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只供领导机关参阅。
以下四篇报道,是作者当年没有公开报道的救人故事,这些作品一直珍藏在作者38年前的采访本、手稿及上报领导审阅的打印件中,有的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当年我们的救灾手段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人的生命的韧性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同样闪现着光辉。———编者
据报道,2014年8月5日下午,云南鲁甸地震后第3天,人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萝卜地社的一处倒塌民房下,88岁的老妇熊正芳在被埋50个小时后,被救援人员成功救出。5日晚9时左右,云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31人进入鲁甸震区龙头山镇翠屏村进行搜救。在当地百姓指引下,找到一名孕妇,并将该孕妇从废墟中救出。
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报道,我不由得想起38年前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人的故事。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在当时发表在《抗震救灾简报》上的文章及采访记录改写的四个感人故事……
1976年8月2日,震后第6天,上午11时40分,北京军区38军114师坦克团6连的指战员,正在唐山市商业服务楼抢险救灾,突然有人听到脚下有微弱的呼救声。
6层大楼倒塌后堆积着3米多厚的砖、木和水泥预制板。人究竟在什么位置,一时难以判断。
连长孟学政、副指导员邱拴章发动大家先搬动水泥预制板,并确定一人监听下面的呼救声。指战员们苦干了两个小时,挖出一个两米半深的大坑,并发现了被一块水泥预制板斜压着的铁架床的栏杆。
经过呼喊,很快判断出呼救人员的大约位置。此时,孟学政、邱拴章边组织指挥,边亲自动手扒。看到人的身子后,大家都自动扔掉工具,坚持用手扒。翻滚的烟尘使人难以睁开双眼,熏人的臭味,呛得大家头昏脑胀,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换下去,都硬是挺着干。
下午2时40分,大家终于扒出了被埋压110多小时的64岁老人孙尚卿。他刚被指战员们扒出,就说:“我房间隔壁还有人活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突击,于下午4时半救出第2个人:空军工程学院训练部翻译田义群。
8月3日清晨,唐山煤矿医学院的职工子弟、小朋友崔力,在院内突然听到家属宿舍西四排二号倒塌的水泥预制板下有微弱的叫声,仔细一听,像是小朋友白海明的声音,便飞快告诉了白海明的父亲白景儒。
内科医生白景儒的妻子和小女儿已经遇难,大儿子找不到(二儿子被压,8小时后被空军扒出脱险),听到小儿子还活着的消息,半信半疑。因为他和他的哥哥白景恩,为了找大儿子白海明,已经整整扒了4天了,可是什么也没有扒到,只闻到臭气一天比一天浓,心想:一定死在里面了。
当时正是清晨5点多,部队刚刚起床。听到这个喜讯,北京军区66军197师589团一连一排的同志们火速奔赴现场。
营教导员郭来和排长易图段担任现场指挥。郭来同志的母亲和两个孩子,就是被营房内的指战员扒出来的。现在,由他来指挥部队抢救阶级兄弟,心情特别激动。他想,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果断、沉着,保证白海明活着出来!
话音刚落,一班长管家齐、一班副罗延杰、三班长石东海、二班长张笃才、二班副唐夫生、副班长刘东、共青团员金国强等人立即扑上去,铲土搬砖,撬砸沉重的水泥预制板。
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块预制板突然倾斜下来。副班长刘东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肩膀死死顶住。洞外的同志也眼尖手快,迅速拿来一根铁柱子,把预制板支起来。刘东怕支不稳,紧紧抱着柱子不放。
不一会儿,左上方有40多块砖砌在一起、近200多斤重的一个砖垛子又松动了,慢慢下坠,严重威胁着下面人员的安全。金国强一看情势不妙,“嗖”地一跃身,用背部驮住了砖垛子。
紧张的战斗,大量地消耗着同志们的体力。20多分钟后,教导员郭来看着同志们的速度有点减慢,立即意识到:抢救速度的快慢,决定着被埋人员的生命的长短。便再次下达命令:“你们上,我们下!”说着,他就第一个趴到已经挖得很深的洞子里。他侧耳听听里面的声音,比刚才大多了,知道砖土堆积层不厚了,便要求大家:“从现在开始,一律用手扒!”
在他的带动下,战士们一把一把地抠,一撮一撮地捧。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砖土堆积层挖透了,露出拳头大一个小洞。
这时,一阵风吹,飞扬的尘土砂灰齐向小洞中卷去。郭来怕卷进大量尘土,把白海明呛坏,便急中生智,捡来一片硬纸板挡住小洞,并呼喊其他同志:“找水来,快把这里的土泼湿!”
泼水时,水花溅到洞内。憋闷了七天,干渴难忍的小海明感觉到身上有水,马上喊:“叔叔多泼,叔叔多泼!”
不一会儿,洞口扩大了,教导员郭来立即把手伸进洞去,先摸到小海明的屁股,又摸到他的双腿。此时,郭教导员就问:“你的腿能动吗?”小海明马上动了动。看到这情景,郭来第三次下达命令:“找医生,准备药品!”
6时35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被埋压147小时的儿童白海明被救出。此时,团领导也赶到了现场。为了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团长当即指示:“抬人动作要慢,要先让他适应一下外界的空气。医生要精心护理治疗,千万不能马虎!”
团卫生队的医生和煤矿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研究后,共同决定:就地抢救,尽量避免颠动。于是,离倒塌楼房只有六七米远的帐篷,就成了小海明的急救病房。经过输液、输氧、喂葡萄糖水,小海明精神越来越好。
白海明得救后,他的父亲白景儒激动万分,逢人就讲:“我要报名参加医疗队,抢救阶级兄弟,报答亲人解放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