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苏克励志散文《我想看到的世界

2018-06-04 19:17:33  阅读 120 次 评论 0 条

  韩国作为我国的近邻,和我国一样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尊师重教也是整个社会的理念。2012年,韩国金兰都教授的青春励志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畅销全国,2014年底,另一位韩裔教授珍妮•苏克的新书《我想看到的世界》推出中文简体版。

  导语:韩国作为我国的近邻,和我国一样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尊师重教也是整个社会的理念。2012年,韩国金兰都教授的青春励志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畅销全国,2014年底,另一位韩裔教授珍妮苏克的新书《我想看到的世界》推出中文简体版。

  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当中曾经提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著名论断。现代社会当中,自从大学作为最高学府出现以来,它们和在其中担任教职的老师们,在每个崇尚文明的国家都有相当高的地位。这是因为,大学不止持续输送年轻人才,也一向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智囊地位,担负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韩国作为我国的近邻,和我国一样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尊师重教也是整个社会的理念。2012年,韩国金兰都教授的青春励志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畅销全国,2014年底,另一位韩裔教授珍妮苏克的新书《我想看到的世界》推出中文简体版。

  珍妮苏克是亚洲首位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称号的女性,生在韩国首尔,长在美国纽约。虽然现在苏克教授取得的成就让人瞩目,小时候的她,却只是一个沉默迷茫的小姑娘。

  苏克的父亲是一位韩国内科医生,在苏克刚刚出生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急缺内科医生,于是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为技术一流的医生提供优惠的移民条件。当时韩国有1/3的移民都是内科医生。苏克的父母作出了相当大胆的决定,举家迁往美国,当时苏克的父亲甚至还不怎么会讲英语。

  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苏克曾经显得格格不入。语言是一个孩子和世界之间的纽带,当这个纽带突然切断的时候,孩子就很难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从自己熟悉的语言中被流放,就在这样疏离而空洞的状态下,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度过了一年级,在班级里,我显然找不到半点存在感,也没有能力获得自己的位置。”苏克的奶奶在她离开韩国的时候给他做了一床棉被,每当她需要被熟悉的柔软包围才能找到安全感的时候,她就会从衣柜里把被子拽出来钻到里面,后来被面都被她撕扯到近乎损坏。

  苏克的妹妹因为同样太沉默,一度还被她的老师怀疑是聋子,虽然融入新的文化着实艰难,但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不错,很快苏克就能用一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那种强烈的疏离感偶尔还是会涌现,这种感觉影响了她的性格。

  比如,在来到美国短短两年之后,苏克已经开始习惯了用英语思考,甚至做梦也是如此。父母曾经要求她在家要说韩语,但在美国开创新生活,会有一些别的更紧迫的焦虑,苏克的父母逐渐也就放下了这种愿望。逐渐变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说韩语,苏克则用英语回应他们。

  韩国泡菜更是个明显的例子,常理而言,每个韩国孩子都会在一定年纪的时候,品味泡菜,征服自己的味觉。然而对苏克而言,这种味道“刺激鼻腔,有如尖刀般锋利”,她甚至无法直视泡菜“那鲜亮的橘黄色,浸泡在血一样的汁液里,弄得冰箱里都不可避免地充斥着那股味道”。

  苏克年幼时的纽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庭,他们远渡重洋而来,都是为了寻找新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730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