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故事,大学生创业故事,陶艺创业故事,云南两个90后大学生的陶艺创业故事。朱国军是云南民族大学09级美术学陶艺专业毕业生,比他大一点的杨伟是云南师范大学09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
两个来自农村的90后大男孩,毕业后凑起来的创业启动资金不到5万块,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昆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两个陶艺狂热爱好者,在大家云集的云南陶艺界名不见经传,却以勇于创新的锐气赢得业界前辈的肯定。这两个90后,一个叫朱国军,一个叫杨伟。
朱国军是云南民族大学09级美术学陶艺专业毕业生,比他大一点的杨伟是云南师范大学09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
两个在普洱江城的家中“玩泥巴”长大的男生,在上大学以前从没想过要以此为生,直到2011年第一次在云南省首届陶艺大赛中崭露头角。
2011年,云南省首届陶瓷艺术作品大奖赛举行。这次大赛,云集了刘也涵、谢恒、田波、李向阳、谭知凡等业界大师,可谓竞争激烈。当时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朱国军,也带来了他的作品《面具》,与陶艺大师同台竞技。
朱国军的《面具》是一个中空的人物面具造型,它突破了传统面具平面和半弧形的模式,高约55厘米,最宽处直径约25厘米,夸张的手法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面具图案设计上,朱国军凭借自己对陶土的理解,融入了云南的东巴图腾文化元素、民族图案中蕨草的图案元素,并引入非洲木雕夸张的表现形式,使得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正是凭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富创新的设计,《面具》一举获得大赛铜奖。这一次获奖,让朱国军对自己的陶艺作品信心大增,也正是这一次获奖,让他有了创业的念头。
此后,朱国军参加了很多比赛并频频获奖。作品《土陶靠椅》在“云南民族大学元盛杯民族民间工艺品创新大赛”中获得最佳创意奖;作品《卷边荷叶茶盘》在“云南省首届大中专院校师生旅游手工艺品和工艺设计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012年,大三的朱国军用家里给的学费买了一台拉坯机、3吨陶泥、1辆电动车,约来高中同学杨伟,融入杨伟的艺术设计,两个人开始做一些陶艺挂件、手工艺品,然后用电动车拉着到昆工门口摆地摊。
“那时一天可以卖一百来块钱。”朱国军和杨伟一边学习,一边开始了他们的“地摊生意”,积累了最初的创业经验。
2013年,大四的他们持续创作,已经从原来的粗泥拓展向了更细腻的建水陶泥。朱国军认为,做陶艺创作应该了解粗陶、细陶的不同特点,抓住每种材料的优点来展开创造,而不应该排斥不同种类的陶艺。就这样,他们的陶艺作品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设计上,都日趋成熟。
2013年7月,两位90后大男孩从学校毕业,东挪西凑,凑了不到5万块钱,毅然决定在昆明成立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当时最头疼的是找地方,宽敞的地方租金贵,而我们的资金有限。”杨伟回忆。后来,他们通过网络找到了位于新河村的一个旧工棚,虽然那里破旧得没有一个完整的窗子,四壁漏风,但却足够摆放他们的气窑、原材料、拉胚机以及成品。于是,两个大男孩就在这里开始了真正的创业。
在那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两个大男孩的内心是火热的。他们大胆创新。“从小就接触竹编的生活用品,自己也编过,于是就想到了用陶泥来表现竹编工艺。”朱国军指着一个茶壶介绍。
这个茶壶的形状是传统的,但因为引入竹编的图案而变得与众不同。茶壶的壶身下半部分是竹编图案,这个造型先要用陶泥做成条,再仿传统竹编工艺的方法进行编制,然后靠泥与泥之间的粘性粘合起来,整个工艺为手工制作,很考制作者的水平。配合茶壶壶身的竹编图案,壶嘴和把手都引入竹节元素,再结合紫陶本身能烧出的古铜色和象牙黄色,使得茶壶或古朴、或自然,让人爱不释手。在2013年的文博会上,爱雅陶艺的竹编系列产品大放异彩。
如今,朱国军和杨伟在去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竹编系列茶壶、茶罐、茶杯等产品。在2014年8月9日即将举行的新一届文博会上,朱国军和杨伟将带着他们新的竹编系列陶艺作品,以及高山流水荷叶香道等作品参加。他们认为,创新才是陶艺的生命所在,而他们的创新之路,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