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独家|熟读唐诗三百首就算懂诗?西川:附庸风雅罢了

2018-06-10 13:17:23  阅读 121 次 评论 0 条

  传统文化不是需要时就拿起,不需要时就抛弃的事物,它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被推陈出新,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学热”的浪潮在中国文化界持续升温,孔子学院海外开花,大学增设国学课程,一大批与唐诗宋词相关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不少孩子的家长也开始从娃娃抓起,《三字经》、《弟子规》以及不胜枚举的唐诗宋词被冷落了近百年后,又一次成了家长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的最爱。伴随着这股热潮的兴起,古典诗词似乎也慢慢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对于这一现象,西川近期在《舍得智慧讲堂》中也有所提及。在他看来,中国传统古体诗一直都没有远去,只是我们所理解的诗歌与唐朝人理解的诗歌不一样。

  西川本名刘军,西川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因为西这个姓氏很有意思,川字又特别简单上口。这位身材高大、头发半长的诗人,从上世纪80年代就投身诗歌运动,如今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他,翻译过庞德、博尔赫斯等人的作品,并与海子、骆一禾一同被冠以北大三剑客之名。他所出版的诗歌和随笔也被翻译成英、法、荷、意、西、荷、日等多国语言。

  外国文学专业的出身,使他分外熟悉西方现代文学和世界当代诗歌,对战国诸子、唐诗和宋画也有着浓厚兴趣。这三者也构成了他诗歌滋养的重要来源。敏锐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外诗歌界对西川的评价。他的诗曾被谱写为管弦乐作品,改编成实验剧。他本人还参演过一部贾樟柯的电影。在拿遍了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等中外文学奖项后,近来西川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领域。

  在最新出版的《唐诗的读法》一书中,西川提到“诗不诗的不仅在于语言是否精简,词汇是否优雅、古奥,诗意是否噬心,诗格是否快意恩仇或者嬉笑怒骂或者块垒独浇或者空阔寂灭,当代古体诗即便守平仄、押古韵,而没有士子精神、儒家道统、道释之心,那和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差着十万八千里。”西川的见解很独特,这种独特性使他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诗坛,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拥趸。

  我说句实话,把传统拿过来,哪儿那么容易拿过来?你得问问你自己。你搬得动搬不动这传统,你读不读得懂、能不能够了解背后的含义。西川表示传统文化并不是我们为了暂时的利益,需要时就拿起,不需要时就抛弃的事物,它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被推陈出新,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大河拐大弯》一书中,西川更是提出重口味的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即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文化自信重返我们的生活现场,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传播,形成的一种对中国传统绝对化的推崇。

  因而,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国学热,甚至很多家长盲目送孩子学国学的现象,西川并不赞同,他认为能不能背诗,或者能背多少诗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应该真正懂得敬畏--不光是对大的东西,哪怕是对一颗小小的野草都应心存敬畏,因为在一岁一枯荣的轮回中,同样蕴含了天道之理。

  事实上,西川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很多门类都很感兴趣。在他看来,所谓古典绝不仅仅是诗歌,它的范围涵盖了古时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也在深刻影响着现代人。比如,中国古典诗歌自诞生之初就带有独特的抒情特征,从诗经、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几乎全是抒情诗,每位诗人都是抒情的主体,用诗歌来表达自己,或者为一帮人代言。这一特性直到现在,仍在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和对古典诗歌的评判标准。

  每个时代的诗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当代,就像今天的诗人要处理我们的当代生活一样,古代的诗人也要处理他们的当代生活。西川说。每一位诗人走完自己的当代后留下来的作品,经过大浪淘沙,最终由精品汇集成了今天我们眼中的古典文化。因而,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简单的继承传统。说到诗歌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一种生命创造力的表达,这和我能背点诗是两回事。所有读破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人,他吟出的那点诗只是为了他的生活方式显得更文雅一点。西川进一步说道。

  诗人谈起诗人总是多一份感情,西川认为,屈原一生都牵绊于自己的贵族身份,挣脱不得,放手不掉。屈原辞赋的写法令人拍案叫绝,然而汉代以后竟至无以为继。如果此刻能将时光闪回至2016年,看到在中央美院毕业季之夜上,擂鼓朗诵《屈原少司命》的西川,你一定能感到,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屈原的崇敬与怀念,更是一位成熟的老诗人内在生命力的强烈外显。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78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