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读书难:囊萤映雪

2018-06-12 11:07:37  阅读 131 次 评论 0 条

  古人读书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无外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警枕励志、隔篱偷学……这些精彩故事千古传颂、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现在读来,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人读书难,难在既没有书读,也没有地方读,还没有钱读。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椟上,一片竹简、木椟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辆车。“学富五车”,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实读的书并不多。后来人们把书抄写在帛上,卷成一卷卷,帛很昂贵,只有极少数有钱人才抄得起。后来发明了纸,但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一般人也抄不起。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少,穷人没钱,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对于平民子弟读书的困难,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古人读书不易可见一斑。

  “寒夜读书忘却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讲的是读书刻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读书辛苦,更苦的要数苦思冥想,“书从疑处翻成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由此,古人留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佳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不但要朗读,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不横流倒背不放手。“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绳把竹简、木椟拴起来读,读的次数多了,连皮绳都翻断了三次。可见,孔夫子读书下的功夫有多深。明代大文豪张溥则以抄读著称,据《明史》记载,他“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曾国藩也是有名的“书痴”。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文,朗读了多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行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入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不过,曾国藩的“慢”,非其人有天资禀赋上的弱处,而是读书讲求精嚼、精思。“慢”看似“笨功夫”,实际上是古人把书读得熟、记得牢、钻得深。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读书不畏难”?哪个不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读书而成大器的?

  同古人比起来,而今读书倒是不缺书本、不缺条件了,然而似乎又少了些古人“不畏难”的读书兴趣、毅力,缺了那种深研慢读的静气、定力,以至少了些许“书卷气”。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知识的碎片化和人们对碎片知识的迷恋,使得认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古人的读书难也好、苦也好、慢也好,其实在古人自身却是乐在其中的。这种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怡然自得,悠闲自在,对行色匆匆的现代社会来讲,几成奢望了。文/张文雄返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81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