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精选-7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8-06-12 19:42:10  阅读 123 次 评论 0 条

  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解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解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根本问题,鲜明地点出了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历史性的主题,为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党风、学风、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志强调必须摒弃洋八股、空洞说教和教条主义,“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的深情,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因此流传极广。

  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1903—1955)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1)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正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诗歌、小说的创作、旧戏曲改革、新文艺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艺作品成为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2)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给文学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使作家、艺术家找到了新的主题、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服务对象。这是人类文艺发展的方向,是文学艺术的伟大革命。(3)《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主席、对中国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

  〔材料一〕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第四十五条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发展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

  〔材料二〕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材料三〕我感到我们对于旧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基础的旧文艺,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造。这种改造,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种内容的改造而来的,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当的与逐步的改造,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材料四〕我们需要一个文化改革的规划。我们要肃清国内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势力和传统的、旧的、保守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就要在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的新闻、广播、体育,也应该有长期的规划。

  【解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剧变时期,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更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新中国文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党领导人民配合各项社会改革、抗美援朝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向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思想文化的污泥浊水,建立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和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1953年,新的人民的文化艺术在广大范围内代替了旧的帝国主义的、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获得了一定成绩,为新中国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材料一〕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今后各地戏曲改进工作应以对当地群众影响最大的剧种为主要改革与发展对象。

  〔材料二〕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拿眼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戏剧。几年以前,还有人反对京戏。那时,党决定在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现在大家都看到,这个政策是正确的,收到了巨大的效果。由于有了各剧种之间的自由竞赛和相互观摩,戏剧的进步就很快。

  〔材料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和传统的唯一正确的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的。这个方针,在文学艺术各部门,特别在戏曲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整理遗产和继承传统的问题上,我们既反对粗暴,也反对保守,鼓励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恰当的、适合传统艺术特点的革新;在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既反对一概排斥,也反对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

  ──《文化部党组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1962年4月)

  【解读】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京戏艺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1951年4月3日,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赠给新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新中国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引导下,我国戏曲事业空前繁荣。解放前濒于绝境或早已绝迹于舞台的几百个地方剧种恢复了青春,数以万计的戏曲剧本和民间说唱文学重见天日,许多经过整理和改编的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歌舞、杂技、木偶、皮影等节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美。《十五贯》《生死牌》《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搜书院》《芙奴传》《父子恨》《墙头马上》《追鱼》等戏曲剧目,是戏曲界实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成果。许多戏曲从剧本到表演,都有了显著的革新。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题材,也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如《红色的种子》《鸡毛飞上天》《冬去春来》等不少受欢迎的剧目。在我们的舞台上,全国各个剧种出现了很多才华焕发的优秀青年演员。曲艺作为文艺的尖兵,为迅速反映当前革命斗争作了有益的贡献。

  由于实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我国文学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更多样化了,题材的范围更扩大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散文、特写,多幕剧和独幕剧,交响乐、大合唱和群众歌曲、民歌,油画、雕塑、国画和版画、宣传画、漫画,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以及摄影作品等都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创造,各有千秋。我们的文艺作品不但着重地表现了写实的斗争,塑造了当代英雄的形象,而且以新的观点再现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关汉卿》《蔡文姬》《文成公主》等就是取材于古代历史的成功剧作。少年儿童文学和儿童戏剧以负有用精神教育后一代的责任而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不但促进了戏曲旧传统的革新,而且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材料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材料二〕宗派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左”的,但是从它看不到党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看不到知识分子的进步、看不到大力加速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说来,它的实质仍然是一种认识落后于实际和安于落后的右倾保守主义。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1956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

  〔材料三〕我们党向来是重视知识分子问题的。还在一九三九年,党中央就通过了同志所起草的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并且在各个抗日根据地有效地实施了。全国解放以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党中央认定: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

  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

  【解读】“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也由于我们自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某些“左”倾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提出了这一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双百”方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和教训。

  〔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座中有人说:是周扬提出来的。)人们要我写字,我就写了这两句话:“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的事实,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页

  〔材料二〕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文艺界已经有了戏剧方面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经验。这是很宝贵的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把“百花齐放”的政策推行到一切文学艺术部门去。

  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解读】1953年,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要“百家争鸣”。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月2日,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指出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最正确、最宽广、最富于创造性的道路。

  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我们党现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线日在《中国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而不是一个暂时性方针。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党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党的文艺和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3)“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材料一〕文化艺术工作,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促进创作,扩大题材范围,提倡艺术实践,发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有计划地培养各类创作人才,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提高修养,进行创作。

  〔材料二〕在我国,文艺已不再为少数人所专有,而成为全国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革命的文学、戏剧、电影和其他各种艺术已经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劳动群众感到文艺确实是为他们服务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是鼓舞他们劳动和斗争,提高他们道德品质的“生活教科书”。工农群众自己积极地参与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工厂、农村、部队的业余艺术活动和业余写作运动空前广泛地开展起来。许多无名的工农作者的天才创作和文学艺术专门家的优秀作品交相辉映。文艺从来没有在人民生活中占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的地位,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人民这样的重视。文艺和劳动人民的关系变了,文艺本身的性质也变了;我们的文艺已经逐步成为劳动人民自己的文艺。

  【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在科学文化的各部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我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现实斗争作了广泛的描绘和艺术概括。《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灵泉洞》《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草原烽火》《黎明的河边》《战斗的幸福》等小说,《杨高传》《赶车传》《动荡的年代》等长篇叙事诗,《万水千山》《红色风暴》《英雄万岁》《东进序曲》《槐树庄》等戏剧,《上甘岭》《林则徐》《风暴》《聂耳》《青春之歌》《董存瑞》《战火中的青春》等电影,展现了我国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社会主义革命各个阶段惊天动地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百炼成钢》《在和平的日子里》《乘风破浪》《风雨的黎明》《风雪之夜》《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小说,《降龙伏虎》《全家福》《凯歌》等戏剧,《老兵新传》《黄河飞渡》《春满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朵金花》等电影,描绘了工农业建设和中各个战线上沸腾的生活图景。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的鼓手,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敏锐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反映了祖国建设的各个战线上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热情地描绘了新事物在斗争中的成长,显示了文艺密切配合政治的积极作用。(3)这些人物的创造,说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我们文艺作品中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粉碎“”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和正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打破、“”设置的精神枷锁,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起了积极的作用。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文艺工作者理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斗争风雨的严峻考验证明,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围绕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同志早在开国的时候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经过艰苦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粉碎了“”,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条件,也在日益成熟。我国文学艺术蓬勃繁荣、争奇斗艳的新阶段,必将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

  【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春回大地,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盛会。这次大会据1960年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其间相隔了19年。中共中央副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辞。他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艺术界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今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文艺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在新形势下,“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正如所强调的:“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这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对“双百”方针所作的深刻阐述。

  不久,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又称为“二为”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发展。

  “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公正性、群众性,注重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

  【解读】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注释】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茅盾的《子夜》创作上。除长篇《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必由之路。文艺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艺体制改革既要促进文艺生产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改革要有利于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基本目标是,建立起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1月11日)

  【解读】1992年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艺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文艺作品数量增多,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多种多样,主旋律日益突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文艺工作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艺创作与时代前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精品力作不够多,文艺改革和管理的任务还很重,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为了更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通过文化立法,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材料一〕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材料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材料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中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材料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材料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解读】我们原来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了这种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文明包括文化即精神文明在内。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又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出,强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先进文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先进文化又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因此,我们决不可忽视文化建设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kudz.cc/post/181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酷读者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